什么是突发事件

  试题:

  什么是突发事件?

  答案: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相关阅读】

  广义

  广义上,突发事件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务必采取十分规方法来处理。

  狭义

  狭义上,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超多谣言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影响类型

  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危害程度

  可分为个性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状况,由高到低划分为个性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特点

  第一,引发突然性。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透过必须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必须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人们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

  第二,目的明确性。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取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瞬间的聚众性。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也属正常。尤其是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多是由少数人操纵,透过宣传鼓动把一些群众卷到事件中来。近期,在一些地方因地界、征地、拆迁安置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往往是一人纠合,数人响应,使其具有聚众性。

  第四,行为的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一样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第五,状态的失衡性。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由于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们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昔日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遭到了破坏,组织常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已失去了作用,务必用特殊的手段才能奏效,整个组织处于混乱无序之中。


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试题:

  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答案:C

  【相关阅读】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特征:

  1。古代最长的大运河,全长2000多米。

  2。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3。大运河还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

  3。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唐代诗人皮日休以前这样评价过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尽管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通,但是它至今还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在大运河乘龙舟游玩,他修筑大运河的功绩能够和大禹媲美。”那么,就应如何评价隋炀帝?

  1、隋炀帝的功绩:

  (1)589年,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大将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开通大运河,成为了贯通南北的水路,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

  (3)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

  (4)修筑东都洛阳,使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隋炀帝之过:

  (1)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修长城都是同时展开,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生活悲惨。

  (2)好大喜功,三征高丽,不仅仅士兵死伤半数,还征调劳役兵役,导致田地荒芜,农村经济破坏。

  (3)为张扬国威连年出巡,三下江都,奢侈浪费,所需费用均由所经过的州县的百姓承担。

  (4)采用严刑酷法,凡是反抗朝廷者,不问缘由,皆斩。

  3、如何正确评价: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构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超多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他制法却不守法,采用严刑酷法威逼百姓,最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隋大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政治上,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透过运河直抵江淮,为加强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方的联系。

  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人民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富庶的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务必从南方转运,陆路运输,运输量小,费用又高,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选取。

  (2)从军事看,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超多军队和军需物资,利用河道快速便利。

  (3)从个人因素上看,开运河也与隋炀帝本人游玩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联系。

  2、影响: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试题: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有(。

  A。“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

  B。以“借”、“贷”为记账符号

  C。可根据借贷平衡原理进行试算平衡

  D。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

  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核借贷记账法的特点。借贷记账法哪方登记增加,哪方登记减少,取决于账户反映的经济资料的性质。

  【相关阅读】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它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务必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可知,“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基本介绍

  一、记账符号记账符号反映的是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借”和“贷”是抽象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借”和“贷”是会计的专门术语,并已经成为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二)“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

  “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务必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可知,“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1]

  基本涵义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之为借方,右方称之为贷方。一般在账户借方记录的经济业务称之为“借记某账户”;在账户的贷方记录的经济业务称之为“贷记某账户”。至于借方和贷方究竟哪一方用来记录金额的增加,哪一方用来记录金额的减少,则要根据账户的性质来决定,不一样性质的账户,其结构是不一样的。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科学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从字面涵义上看,“借”、“贷”二字的确是历史的产物,其最初的涵义同债权和债务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广泛的运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原先仅限于记录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二字已不能概括经济活动的全部资料。它表示的资料就应包括全部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变化的来龙去脉,它们逐渐失去了原先字面上的涵义,并在原先涵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获得了新的经济涵义:

  第一,代表账户中两个固定的部位。一切账户,均需设置两个部位记录某一具体经济事项数量上的增减变化(来龙去脉),账户的左方一律称为借方,账户的右方一律称为贷方。

  第二,具有必须的确切的深刻的经济涵义。“贷”字表示资金运动的“起点”(出发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某一具体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的“来龙”(资金从哪里来);“借”字表示资金运动的“驻点”(即短暂停留点,因资金运动在理论上没有终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的“去脉”(资金的用途、去向或存在形态)。这是由资金运动的内在本质决定的。会计既然要全面反映与揭示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在记账方法上就务必体现资金运动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