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生态平衡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的设计以“生态和谐”为理念,透过引导学生听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心自主地探究、圈画重点词句、旁批分析赏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文潜力。

  预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季羡林:

  (1)出示季羡林的图片:你认识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吗?

  (2)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2、揭示课题。

  3、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脑子里自然而然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3、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是啊,季羡林先生在重游了德国以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请你找出这一句话。

  交流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细读课文,感受独特

  1、季爷爷第二次来德国,故地重游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默读课文1-3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并圈出重点词句。

  2、交流奇丽: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板块一:感受“景色美丽”

  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花的美丽。

  板块二:感受“景色的奇丽”

  重点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汇成了”、“花的海洋”

  感情朗读,读出花的奇丽。

  板块三:书写奇丽

  课件展示德国街景。

  此时如果你就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用笔写下来。

  3、交流奇特:

  句子一: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莞尔一笑”

  女房东这样的表情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句子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你会想些什么?

  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

  四、总结提升:

  出示小诗《给予》,朗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二):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资料,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透过学习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立刻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明白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先……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那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完美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明白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透过这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这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齐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状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貌(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之后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透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透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之后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此刻,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资料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职责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职责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完美愿望。)

  6.学到那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完美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这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仅风光无限完美,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资料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个性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能够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能够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能够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是,期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是,期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齐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理解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吕云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这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之后,季老先生写下了这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样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样说?会怎样想?

  引出描述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样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样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齐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以前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个性是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能从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方式中,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脊、莞、锦、姹、嫣、暇”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积累课文中描述花美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词语的意思,有感情朗读并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那棵大树是谁吗?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天性宇宙真切奇丽奇特脊梁”指名读,正音。

  出示词语:“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家家户户耐人寻味”

  (1)正音“莞尔一笑”,多音字“莞”(guǎn),理解词义,表演读。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了解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山阴道就在绍兴城的西南郊外。

  出示资料: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3)指导书写六个字,个性提醒“脊梁”的“脊”字的写法。

  3、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景

  是呀,自己种花、养花却是为了给别人看,多么令人惊奇。其实作者早年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当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踏上这个国家时,眼前的一幕幕又再次映入作者的眼帘,于是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一)留学时,景色奇丽

  1、师: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

  2、重点学习的语句

  ◆句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花儿美?(花团锦簇)

  读到“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想看一看“花团锦簇”的样貌吗?(链接图片)

  ③那么,“姹紫嫣红”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生描述“姹紫嫣红”的景象)

  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多美的景色啊!(链接图片)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④用朗读来展现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

  指导感情朗读:来,透过你的朗读把花“如此之美”这种感受带给大家。(学生感情朗读)

  ⑤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读一读这句话。

  ◆句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家家户户都在窗口养着花,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①指名读。

  ②季羡林爷爷写“如入山阴道上”,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③指名学生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④播放德国风景画,感受奇丽的景象。

  ⑤如果你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或者你就是德国当地的居民,置身于花的海洋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模拟不同身份的游人看到这种美景的的感受

  ⑥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

  3、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小结升华

  4、指导背一背描述景色的句段。

  (二)重返时,美丽依旧

  过渡:35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回德国时,德国的街头是否风景依旧?美丽依旧呢?默读课文,找出理由来。

  出示:我走在街头,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1)指名读

  (2)抓住“又”体会美丽的景象依然不变。反复练读。

  (3)再读。

  (4)看屏幕,练习:(出示)

  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

  离别德国35年后,当他重返德国的时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

  “多么奇丽的景色!”难怪,35年过去了,当季羡林爷爷再次回到德国的时候,他的最大感受是——“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小结

  是呀,同学们,当我们置身于此地时,会由衷地喜欢上那里的花。花是美的,其实宇宙间美的东西还有许多,只有人们去发现,欣赏它,才会体现它的真正的价值。那么德国美丽的花海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美的东西呢?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德国去发现、感受和探讨吧!

  五、作业:

  ★把课文中画出的四字词语抄写两遍。

  ★★把课文中描述德国街头奇丽景象的句子能背出来的默写下来,不能默写的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透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品味奇特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之后交流。

  1、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

  2)师引导:出示,从三个“都”,你体会到什么?是的,德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做同样的一件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带着赞美的语气读——

  3)创设情境朗读。

  过渡:德国人人爱花,却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

  2、出示: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师:联系上下文,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2)情境朗读,读出肯定、快乐、平常的语气。

  3、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师:这种境界指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那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师: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

  出示:(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职责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完美愿望。

  师:这不但指是养花,更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说这是一种“境界”。

  4)联系实际: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5)小结:德国的风景真奇丽,德国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带着欣赏和赞美的情绪夸一夸德国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前后呼应,再感“美丽”

  1、师: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完美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作者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并没有改变”,在那里指什么?

  3、出示:写话练习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____________

  多么____________

  4、师:正所谓“桃花依旧,人面全非”,随着时光的流逝,世界无时不在发生变化,但德国——美丽的花没变,奇丽的景色没变,习惯没变,爱花之心没变: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男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全班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解梦,课堂小结

  1、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让人永远追寻!作者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梦想,一齐来读。(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猜一猜,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2、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四、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阅读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如:《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季羡林先生两次到德国,时隔四五十年,那儿的景色依旧。因此,在文章的结尾,季羡林先生不禁这样写道:“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2、出示“(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指名读)师:这个从前指什么时候?

  二、研读感悟,品味神奇。

  1、师:那时候的德国,有怎样神奇的景色呢?让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踏上季羡林先生读书时的德国吧,去寻找那片让季羡林先生感到神奇的景色。

  (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齐读:

  默读2、3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德国街头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为什么说这些景色是神奇的呢?

  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景色的神奇的?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找出重点词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书、找重点词句、思考,师巡视学情。)

  2、师:找寻到那片神奇景色了吗?(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指名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师:你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感受到景色美丽?指名交流,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点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2)(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齐读“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这些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齐读“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3)像这样描述鲜花盛开的词,你还明白哪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出示句子,指导美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4、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美丽?交流: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花的海洋说明花(多),(出示句子:不光这条街是这样美,任何一条街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应接不暇”: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那里的花十分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但是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但是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鸟语林里的鸟儿真多,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2)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指名说)

  大街上的车川流不息,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3)师:(出示6、鲜花盛开图及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里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们仿佛来到了花的海洋,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像走到了林荫道上,两旁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得人眼睛都忙但是来,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出示句子)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5)你在哪儿见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场景?(指名说)

  (出示公园花展图片)展此刻同学们眼前的,是老师国庆节期间去公园拍的照片,这就是公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你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么美的景色写下来吗?(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

  (出示7、小练笔:学生练笔。指名交流。评价:用词准确、句子生动、抓住了特点、能把这天学到的词运用到写作中去,真了不起!)

  (6)让我们透过朗读再现这神奇的景色吧!(男生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女生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

  7、过渡:为什么在德国会有这样神奇的景象呢?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找找原因吧!学生自由读,找出相关语句。

  (1)指名交流:为什么在德国会有如此神奇的景象?出示: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练习朗读。

  (2)正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会构成德国街头那神奇的景色。

  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走过任何一条街......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齐......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起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因为德国人......,所以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

  (3)是呀!就在一次次置身于这神奇的景色中时,作者很自然地有了这样一种感受,一种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耐人寻味。齐读。

  (4)这种境界指什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觉得(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6)同学们,自己在心中默默地再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我们从文中哪里能够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指名说,出示相应句子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为什么说这是耐人寻味的境界?(完美心灵、无私奉献、和谐友好相处、帮忙别人,快乐自己)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7)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有没有让你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人与人间的互相关爱呢?指名说。(打扫街道的清洁阿姨,他在为我们带来洁净的环境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干净、舒适的环境;做清洁卫生、帮忙同学;我为人人,不乱丢乱扔;走在任何地方都是干净的,也是人人为我;献血;过马路车让人,人让车;坐公交车先下后上;排队;)

  (8)看来,这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爱他人的境界的种子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悄悄开起。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你们想不想把它记在脑海里?那我们就先练习一下,试着把它背下来。(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练习背诵)

  来,带着我们的感受齐背诵第3自然段。

  小结:那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透过抓重点词,我们理解了资料,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读书方法。

  三、品味美丽,感叹神奇。

  1、时间飞逝,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再一次踏上德国街头,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出示句子:10、句子:“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个“美丽”打上了引号,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这美丽指的什么?(心灵美、种花的方式、情感、景色、品质精神、民族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正因为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私奉献的完美心灵,才会有这美丽的景色。(板书:美丽景色、完美心灵)

  2、这多年不变的美丽震撼着我们每个人,作者故地重游的时候,已由青年成了老年,当他再次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句子:11、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齐读最后一段。读到那里,你对神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指名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眼里。

  四、作业设计(出示13、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美丽景色-完美心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七):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述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资料,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方法:透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资料。

  指导思想:“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语文课堂网)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取“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主角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导学提纲:

  1、读通课文,学会“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3、课文是怎样写出德国奇丽的景色的?把课文中描述花美的句子积累下来。

  4、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6、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老先生再一次来到德国,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作者在德国到底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前,我们已经摘抄了描述花美的句子,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抽生读抄写的描述花美的句子)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段话中用了三个成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个成语,谈谈你的感受!

  花团锦簇:(花很多,很美)

  姹紫嫣红:(花朵五颜六色,漂亮)

  那么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这么美的花,你还能够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五彩斑斓)同学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正是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让看的人是“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眼睛看但是来),这足以说明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花不但美,而且还怎样样?(多)

  那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海洋)

  此刻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看能不能透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些花的“美”与“多”(生练读)

  推荐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交流体会景色的奇丽。)

  师:(出示课件),看,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再次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齐读)

  师: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情绪会怎样?(高兴、愉悦、舒畅)那么就带上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如果能够把这么美丽的异国风光记在脑子里就更好了。(学生读、背诵。)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让我们看得人如――,――。)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就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设计了“在读中理解词句,透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德国的景美。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齐,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透过有感情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到达熟读能诵;)

  二、感悟“奇特的民族”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是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能够表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生读、划)

  交流: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同学们家里养花吗?你们为什么养花?(因为花美,自己欣赏。)

  师:我们养花为了自己欣赏,季先生可能跟你们一样的想法,所以当他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会是什么感受呢?(吃惊,奇怪,不理解)此刻就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的这种吃惊、不理解,读读这句话。(齐读)

  那么作者之后理解了德国人们的这种做法吗?(理解了。)

  师: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课文中的“人人为我”指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指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那么你觉得这两者就应那个做在前?(我为人人)

  也就是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这样的道理确实很耐人寻味啊!其实我们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也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值日生,图书角等)

  是啊,我们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得到很多,来大家再来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是啊同学们,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了季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主角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八):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以前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这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透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十分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之后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述“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那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理解“应接不暇”:“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那里的花十分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但是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但是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但是来,这也叫——

  《3》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那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透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那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资料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述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奇

  花团锦簇-丽-特-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的-的-我为人人

  景民

  色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透过描述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期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向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期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透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能够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完美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标:

  1、认知潜力培养目标:认识会写生字、生词;理解课文资料。

  2、实践潜力培养目标: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具准备:PPT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资料,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的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预设:

  课前互动

  一、简介作者,解读课题

  学习这组课文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请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抓住关键词语,再读

  简介本文的作者

  3、质疑课题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打开课本第150页,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找找问题的答案。

  2、这一课当中有几个词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

  (课件出示2组生词):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重点理解:莞尔一笑;重点指导书写:脊

  3、快速地浏览课文,试着找出季羡林爷爷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发自肺腑的赞叹。

  4、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同学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三、自主研读,想象画面,品味“奇丽”

  1、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述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

  (课件出示第一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花多花美)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引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然后【出示图片】朗读体会。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景色奇丽呢(家家户户)(任何)

  师:那么你们从哪些词中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山阴道应接不暇

  理解山阴道和应接不暇,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你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课件出示花景)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时此刻走在这如花的街头,原本疲倦了一天的人们——

  原本被烦恼困扰的人——

  原本漂荡在外的游子——

  四.交流,推想内涵,感悟“奇特”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德国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之后交流。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脊梁,大家演示,并采访。

  引出:在德国,“这个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一句。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完美的心灵。作者用了一句很精辟的话来表现他们的完美心灵,是哪一句

  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学生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完美的境界,接读句子。

  五.总结学法,积累语言,拓展创新

  1、领悟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板书:以小见大)

  2、小结本课的学习

  3、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

  脊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小见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背诵第三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步骤:

  一、回顾奇丽与奇特,感悟“人美”

  二、联系生活实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三、感悟“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重点理解“美丽”

  2、作者他梦见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五、作业设计:

  1、小练笔,续写“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在梦里,季羡林先生看到了什么

  2、推荐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留德十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张永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播放德国相关图片,感受德国。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课文

  1.谈话:刚才大家在上课之前看到的那些图片是德国风景图,看完以后感觉如何?(指名回答)是的,德国是一个美的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一同走进德国,感受德国。齐读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个性有意思,注意读好,再来一遍。

  3.请大家默读课题,一边读一边想,你心中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在说着同样的一个话题,那就是: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齐走进课文。朱熹是我国南宋大教育家,他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看屏幕(出示朱熹说过的话)

  2.齐读。

  3.这些要求你们能做得到吗?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

  4..按照我们大教育家的要求读书,有收获吗?初读课文德国给同学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

  5.这是德国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那么德国在季羡林先生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印象呢?请打击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概括。

  6..学生回答,顺势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7.它“奇”在哪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把有关让你感受“奇”的资料画下来。

  三.认真研读,感受奇

  (一).感受家里奇

  1.课文中描述奇的资料很多吧!说能把找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屏幕出示

  2.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3.你读得字正腔圆,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你能不能推荐一位可能比你读得还好的同学。(推荐读书)

  4.孩子们,咱们班上哪些同学家不养花?举手给老师看一看。

  5.没有举手的说明都是家里养花的同学,那咱们能说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吗?

  6.请说“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出示)

  7.每一家,每一户都在养花,就叫――(示意读)

  师:奇就奇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8.屏幕上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到奇?看看谁是慧眼金睛。

  9.咱们看“脊梁”这个词,跟老师一齐书空一下。把这个词语跟老师读两遍。

  10.我们的脊梁在哪?指给老师看看,那花的脊梁在哪呢?谁能站起来指给大家看看。

  11.引导:如果花的脊梁朝外,那花朵就朝......如果花的脊梁朝里,那花朵就朝......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朝里,那一朵朵花就朝......

  他们养花和我们的确不一样,多么奇特的民族呀!

  12.看屏幕,老师说,同学们读屏幕上的话:

  我们喜欢花的人才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我们在屋子里看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时,他们是――

  师: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只能看到――(指名说)

  13.你说怎能不叫人称奇呢!这是从哪个角度看德国人养花的奇怪?(板书:家里奇)

  (二)感受街上奇

  1.文中还有一处写出花的奇,谁找到了?(指名说)

  师:好眼力!这是文中重点,重中之重!(出示)自由地吧这段话读一读。

  2.听老师读一遍。

  3.结合课文你明白“任何”是什么意思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对了,每一条街是,条条街都是这样,才能叫――(示意读)

  4.看课文,谁能把这段你认为个性美的词语找出来。

  5.出示,看老师书写这两个词语,注意它的写法。有人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我们试着读出它们的温度来。

  6.谁能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分别是什么意思?

  7.出示:这就是花团锦簇,这就是姹紫嫣红。你们平时还积累哪些词语也是描述花的吗?(举例)

  8.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把花的色彩和形态写出来了,透过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自由说)

  9.多美的景色呀!看屏幕,作者是如何描述花的多?

  大家明白刘谦吗?谁是他的粉丝,举手给老师看看。好!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要测试一下同学们和我的心灵是否能相互感应!我说上半句,下半句要大家把我心里的话说出来!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看来左边的,还想看......,看来楼上的,还想看......,看来远处的,还想看......,开了这条街,还想看......,老师的眼睛都忙但是来了,书中有个词叫――――

  10.一条街是――(示意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两条街是――

  条条街是――

  12.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走进这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自由读一读――谁能带我们走进这花的世界里(指名读)

  13.当我们置身在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里,就如同入了――(示意读)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马路比喻成什么了?

  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街的时候,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两边的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壁,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子,走在那里,这哪里是在赶路,这分明是在赏花,这哪里还有意思疲惫,这分明只有赏花时的心旷神怡。带着这份情绪,以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14.如果说前面是从家里这个角度写出了奇,那里又是从哪个角度写出的奇?(板书:街上奇)

  (三).感受永远奇

  1.课文中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能让人感受到奇。(看屏幕,出示)

  齐读,明白又是是什么意思吗?明白这是季羡林事隔多少年再次踏上德国土地吗?

  师:四五十年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过去了,以前的景色依然如旧,半个世纪,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是四五十年,我们可有由此推断,德国在将来,在更久远的将来,依然如此,这难道不令人称奇吗?读罢!

  2.这是永远的奇(板书)

  四.有景悟情,感受境界

  1.到了这时候,大家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这些都是作者在德国看到到奇丽的景色,感受到奇丽的民族。文中有一处对这个问题给了明确的解答,咱们小组合作找一找。

  2.哪个小组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出示)

  齐读,再读一遍,把颇耐人寻味的感觉读出来。

  3.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齐读(擦掉“?”)

  4.德国事个优秀的民族,从养花能够看出来。(示意读)这也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正因为有了(示意读)才有了这道奇丽的风景(示意读课题)。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随季羡林老先生走进德国,感受德国人养花的奇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朵小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姹紫嫣红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玉树地震,举世哀恸,对“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最感同身受的,莫过于两年前遭受汶川地震的灾民们。当杯具再次上演,“我们要用行动报答爱”,一些当年的四川灾民选取毅然北上玉树,尽己所能地帮忙玉树百姓渡过眼前的这道难关。图片上的这两个人物一个叫宁健另一个叫刘安华。地震前他们在玉树开一家小餐馆,在玉树遭受7.1级地震的时候,他们每一天花掉近4000元费用,免费为灾区人们带给热饭热菜。当记者问起他们时,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在汶川遭受地震的时候,是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们走出困境,重获生活的期望,如今玉树地震,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忙他们。”多么崇高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呀!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期望大家要用感恩的心去发现人人为我,要用真善美的行为去付出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样?是谁?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强调生字的书写(那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比较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那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齐,靠在一齐,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齐就是──姹紫嫣红。

  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样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能够怎样读?还能够怎样读?能够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生交流原因。

  ②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此刻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完美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完美。

  3、此刻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完美。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这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此刻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明白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透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透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忙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必须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情绪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仅是这些。此刻我想明白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必须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齐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齐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一):

  《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文章的主要写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明白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无济于事,但仍尽自己的力量奋力拯救小鱼。透过学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努力致力于文本中

  一、以“在乎”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在学生学习生字后,让学生谈谈“在乎”一词怎样理解,说说在生活中谁在乎你?并谈谈大海中的小鱼最在乎什么?之后透过读悟第一自然段体会鱼儿在乎自已好好的活着,读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条小鱼。整堂课以“在乎”为切入点,以“在乎”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的思路清晰,对教材的处理较到位。

  二、生字教学上的创新。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花了大把的时间使整个过程设计由易到难,逐层深入,步步落实。拼音读,单个字读,组词读,连起来把词读好,轻声变换位置读,掌握位置互换的不同效果。练读形式采用个别读,小老师带读,教师师范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语文基础得到了扎实掌握,文字审美得到提升。

  透过课堂,反思自己,我想语言是课堂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力军,在指导朗读上我还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上这是我应提升的重点。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二):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而我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就是努力围绕着这动人心弦的感动来进行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充分展开,精心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透过想象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首先我播放鱼儿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美丽图片,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不时地发出惊叹。紧之后,我引入课文:“有一天晚上,这些可爱的小鱼,遇到了大麻烦。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海面上刮起了狂风,巨浪一层高过一层,小鱼们随着海浪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天渐渐地亮了,小鱼们才发现,他们成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课件随即出现浅水洼里张着嘴巴呼吸困难,悲哀流泪的小鱼图片。孩子们,你看小鱼在哭呢,猜猜看,这时小鱼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学生透过两个情境的比较体验,体会到小鱼的情绪。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

  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出示幻灯,看一条小鱼的话:“大家好!我是一条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我回不了大海了。太阳蒸得我好难受,水洼里的水也越来越少了。我想,我不久就要死了。再继续等下去,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伙伴,甚至所有的小鱼都会死。求好心人快救救我们吧!”

  课件图片与教师的语言结合,创设出真实感人的情境,此时学生已完全融入课堂,有的孩子甚至眼圈都红了,孩子们纯真的爱心也得以自然地伸展,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握文本,透过各种方式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就应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时空,体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在教学中,我紧扣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这节课的多种朗读方式,正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在朗读中,主要抓住以下三个地方来进行重点指导:

  1、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2、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他们扔回大海。

  3、我和小男孩在海边的对话。

  三、拓展练习

  最后一环节安排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话,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重生命的情感。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三):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让学生从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我在设计时,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情感点,并努力在两者之者架设一座桥梁。

  1.创设情景,铺垫情感。

  在教学开始时,我播放了鱼儿在大海里快乐生活的片段,让孩子走入情境去感受鱼儿的快乐、自由自在,当孩子们兴奋、愉快时,我将画面一转,出现了陷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图片,让孩子们透过两个情境比较,体会到小鱼生活的困难,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孩子们的同情。

  2.想象补白,强化情感。

  想象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推动着情感。此刻大家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们的情绪怎样?下面的沙子要吸,上面的太阳要蒸,本来就只有一点点的水,很快就要干了!小鱼就要干死了。时间紧迫,状况危急,这危难时刻,小鱼们,你们在想些什么呢?课上,透过课件演示“蒸”字的四点底慢慢变成火,让学生感受字义,为什么沙滩上有火?感受小鱼此时的情感。

  透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到小鱼的感受。这时再引出小鱼叨叨的一封信,既巩固了字词的运用,深化了情感体会,又拓展了阅读。

  3.以读为本,以读激情。

  本文感情鲜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潜力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走进文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有齐读、分主角读、个别读、配动作演读等,品味语言文字的情境,以读代说,以读促理解,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四、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训练中提升发展。

  在学生读悟了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每一条小鱼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填空练习:这条_____,这条也______!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所有的小鱼都_________。学生借助这一练习形式,开动思维,展开想象。有的说:“这条想回大海!这一条也想回大海……”有的说:“这条想活,这一条也想活……”还有的说:“这条是个小生命,这条也是小生命……”这样的设计和教学,既到达了对课文内涵、情感的理解、体会,与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又在此基础上,启发思维想象,发展了语言。

  五、写话题目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并让学生适度发挥。

  这个设计是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的适当拓展,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看着黑板上挤满的爱心,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因为被救的都是小生命,任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学生在这种切身的行动中得到了启发,身受感动,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言行,更有实际好处。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还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在课堂中帮忙学生挖掘课文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中蕴涵的真情,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四):

  《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中小男孩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举动很令人感动。教材如此有情,怎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感人之处呢?我决定从课题入手,我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设疑,结果学生读了以后,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是怎样跑到浅水洼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怎样了?所以自然地就引着学生开始看图了解浅水洼,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虽说第一自然段不是文中的重点,

  可却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有力的铺垫。怎样让孩子对浅水洼里的小鱼产生怜惜之情?我出示小鱼被困的句子。

  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文中的“困、蒸”形象的把小鱼难受、饱受煎熬的刻画了出来。我抓住“困、蒸”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树被困在框里会怎样?小鱼被困在水洼里会怎样?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小鱼缺少水分,那时它离不开水。”“它动弹不得,

  失去了自由。”“它的生命奄奄一息,随时都会死去。”学生随着对困的理解加深,与文本主角产生了共鸣。

  然后我结合蒸的字形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

  蒸的感觉怎样?蒸的下面四点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四点像火苗在燃烧”“那四团火多大呀!小鱼快蒸干了,它呼吸困难了,它实在受不了了。多可怜的小鱼呀!”

  看到孩子们那痛苦的样貌,那心疼的样貌。我趁势让他们朗读我出示的句子。没有技巧的入手朗读(以前我总要对孩子们的读进行一番指导),没想到孩子们对小鱼的怜惜之情透过读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情感以汇入了作者描述的对象上---那些可怜的小鱼已激起他们深深的同情。

  学生有了对被困小鱼的怜惜的情感。,学习小男孩救小鱼的自然段时显得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小男孩的救鱼的执著深深感动了。他们和男孩一样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学生已经进入情境之中,就像自己置身于海边捡着小鱼扔向大海,就这样不停地叨念着"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

  全班同学弯腰在自己的座位旁做捡鱼的动作,又使劲做扔的动作。他们似乎正在海边帮忙小男孩捡浅水洼里的小鱼。从孩子们脸上愉悦的表情让我释怀“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主题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教完本课我有一个困惑:那就是课中有个孩子对我说:“赵老师去年暑假我到海边去玩过好多次,我怎样没有见到小水洼呢?”教学本课时我查找了资料。海边根本就不存在小水洼。海边即使有凸凹不平处,也不可能有水,不可能有小鱼。即使有小鱼也早随潮涨潮落而回大海了。也就是说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是不可能的。课前我就预料孩子们会提这个问题。当时我想教给孩子们正确的知识,但是我转眼一想,当学生发现浅水洼里根本就没有小鱼时,那还能激起他们关爱生命的情感吗?那他们对小男孩救鱼的行为还能感动吗?孩子们会觉得是欺骗人的谎言。因而我决定如果孩子们上课提出此疑问,我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告诉他们---海边有浅水洼,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困的小鱼。我宁愿知识错误一次,也不愿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受到伤害一次!不知我的做法是否正确?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五):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讲的是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有意思!课文中的小男孩却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小男孩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读了这篇课文,相信每个人的脑海里必须会闪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创造性地使用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语文教学务必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我想把第二段(2-6)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透过让学生分析小男孩扔鱼时的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救小鱼时的急切情绪,这样一种教法,比较常规、老套,而且这样教学,学生似乎还不能深刻理解小男孩的这一行为。于是我把文章的第一段(1自然段)也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第一段写的是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也正是在这种危急的状况下,小男孩挺身而出,援救那些小鱼。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整篇课文围绕的是“在乎”一词,正确理解“在乎”,把握“在乎”在文本中的含义和重要性,这对整堂课的学习来说,是点睛之笔,是灵魂所在。昨日晚上,刮起了很大的台风,海里的小鱼挡不住巨浪的侵袭,被它带到了沙滩上,成了一群“浅水洼里的小鱼”。你此时情绪怎样?有什么感受?在这一刻,你就是这群可怜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了感受,也便会产生新的体验。这样的创设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

  刻,学生的回答更深入,更精彩,更真心,对接下来小男孩的举动也就会更理解,更赞同。小鱼很在乎自己的命运,还有谁在乎谁呢,读过课文的小朋友肯定都明白,之后分析小男孩在乎小鱼的句子。其中,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学生已经进入情境之中,就像自己置身于海边捡着小鱼扔向大海,就这样不停地叨念着“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全班同学想办法齐心协力帮忙小男孩捡完这浅水洼里的小鱼,让他们回到海妈妈的怀抱,重新获得自由和快乐。此时,本课的主题“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也升华了。孩子们纯真的爱心也得以自然地伸展。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六):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小男孩的举动很令人感动,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感人之处呢?首先,我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设疑,结果学生读了以后,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是怎样跑到浅水洼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怎样了?所以自然地就引着学生开始看图了解浅水洼,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这三个问题,那么在理解时引着学生将自己的情绪读出来,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段学生已找出资料,小鱼太可怜了,那么如果你见到这个情景你会做什么呢?是看着它死掉?还是趁机全逮回家吃了它?在学生还未回答之时,让学生读下文,看你又了解到了什么,之后学生就开始读二到六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有很多学生就说那个小男孩做得很感人,那么他感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再说,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读好,把感人读出来。再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小组练习分主角读,之后找几组同学来表演,在表演中,发现学生的表演读潜力需进一步培养,叫了三个小组有两个小组都是读得虽很好,但与动作等一结合就乱了阵脚。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小动物,并说说自己怎样保护他,在那里我有个地方很困惑,很多学生学了这一课都说以后自己要保护小鱼,坚决不让自己的亲人再钓鱼,还有呀,

  更有的同学还要保护小鸡、小狗之类的,看到他这样认识,真有点不知所措,劝也不是,但也有点过不去,这该怎样处理呢?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七):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短短200字的《浅水洼里的小鱼》透过讲述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向我们勾画出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明白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并不能拯救所有的小鱼,但仍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挽救每一个小生命。小男孩的纯真、善良、对生命的珍惜,感人至深。我的教学目标就是想在引导学生们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

  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人生要“慢慢走,欣赏啊!”其实,读书也是如此,关键在潜心涵咏,而涵咏务必从语言文字入手。

  “清晨,我来到海边散步。”看着美丽的图片,带着孩子们遐想——清晨的海岸安详、纯净,只有温柔的海水随着微风轻柔地抚摸着金色的海滩。“走着走着”我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这些小鱼为什么会困在浅水洼里?也许是一夜的暴雨冲刷上来的,也许是退潮时滞留下来的,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了。看看这个“困”字——大口框里边的“木”就如那些被冲上沙滩的小鱼,那“木”字外面大大的“口”就是一个个浅浅的小水洼,小鱼被囚禁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这“困”字道出了小鱼的无奈和无助,然而这一个“困”字背后除了无助还有一种危险(?)因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在这一段里,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困”、“也许”、“甚至”、“就会”、“吸干”、“蒸干”、“都会”、“干死”,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表情是既痛惜又无奈,“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生命让孩子们焦急不安。我问学生“小鱼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谁在乎?”——“小鱼在乎!”

  “我”悠闲地“继续朝前走着”,对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他想帮忙这些可怜的鱼儿重回大海。“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读了这句话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些词语?——“走得很慢”、“不停地”、“弯下腰”、“捡起”、“用力”、“扔回”,这六个动词写出了他的全神贯注和不遗余力。他走得很慢因为——水洼太多,被困的小鱼太多,他怕走快了遗漏了哪怕一条小鱼。他不停地弯腰,即使累了,也不停下来因为——他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在小鱼被蒸干之前,将小鱼送回大海。他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因为——他明白,如果他的力气太小,小鱼还是会留在沙滩上回不了大海。这一切都是因为——“小男孩在乎!”

  究竟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这条也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朗读3-6自然段时,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在乎”,“这条”。对大海来说,这一条小鱼只是他的亿万分之一,而对于一条小鱼,生命是他的百分之百。体会“在乎”让学生感悟到不仅仅男孩在乎,小鱼在乎,每一个生命不论大小也同样在乎,他们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透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情景,从读中学,从读中感悟是一种最传统的教育学习,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读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都能燃烧出思想的火花,这节课释放了孩子的情感,诵读比较到位。不足之处是在一些细小环节上如何有技巧地提问题能到达启发的效果还有待我的思索。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八):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我所教授的资料是《浅水洼里的小鱼》前两小节,在一节课3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我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从字、词的掌握,到句、段的朗读,到段的理解和感悟。

  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诗歌朗读和观看录象的环节,图文相继出现,贴合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但没想到学生所激起的学习兴趣没有我预设的浓,所以当我提出问题“看了这段录象后,你想说点什么”时,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到点子上。

  之后我透过一句话,自然地过渡到题目的出示:“……但是有一天,无忧无虑的小鱼们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继而透过看图解释课题“浅水洼”,读课题等,顺利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第一小节中,我透过提出几个简单明确的问题来串联,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第一自然段资料,并能很好地读出来。“这些小鱼,正遭遇着怎样样的困境呢?”“还有什么困难?”“这些小鱼有多少呢?”“如果你是那些小鱼,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我扶着学生感受“鱼生存环境的危险”,体验“鱼的想法”。其中在适时的时间和资料上尝试了各种学习方法,自己读划句子;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感悟;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文本从文本中解决问题;投入主角想象说话等。但其中也有因预设不充分而造成的教学失误。原本设计的一个教学亮点:对“困”字的感受。我自己感悟出很多层意思,但没想到学生的实际状况,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一时的课堂冷场。所以说预设很重要,但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潜力出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加于学生。

  第二节的学习是个转折,我也用了转折性的过渡语进行导入,“……最后,它们迎来了生的期望,是什么呢?”这一节的学习我主要放在让学生读后感悟上,在学生充分读和自学后,让学生“找出动词”、“演读段落”、“说说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这个环节中,也因预设太高,造成过课堂的一时冷清。当我让学生说感受最深的词语时,预设和生成又出现了脱节,学生一向处于盘来盘去说表面的状态,于是我抛开教案,进行了示范:示范读,示范演,示范说,最后很快有了效果,学生有了“模本”,有了依照,开始有感受、说感受了,并且说得很好。所以说,有些知识必须要是直接给的,不要为了到达某种效果而“设陷阱”、“假为难”。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九):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文章的主要写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明白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无济于事,但仍尽自己的力量奋力拯救小鱼。透过学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努力致力于文本中

  一、以“在乎”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在学生学习生字后,让学生谈谈“在乎”一词怎样理解,说说在生活中谁在乎你?并谈谈大海中的小鱼最在乎什么?之后透过读悟第一自然段体会鱼儿在乎自已好好的活着,读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条小鱼。整堂课以“在乎”为切入点,以“在乎”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的思路清晰,对教材的处理较到位。

  二、生字教学上的创新。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花了大把的时间使整个过程设计由易到难,逐层深入,步步落实。拼音读,单个字读,组词读,连起来把词读好,轻声变换位置读,掌握位置互换的不同效果。练读形式采用个别读,小老师带读,教师师范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语文基础得到了扎实掌握,文字审美得到提升。

  透过课堂,反思自己,我想语言是课堂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力军,在指导朗读上我还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上这是我应提升的重点。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十):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景,铺垫情绪。

  课堂上,我充分地施展了电教手腕的优势,先播放鱼儿在大海里快乐生活的录像,学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之后我放悲伤的音乐,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夜里,海面上忽然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一个可怕的浪头打来,击中了一群来不及回避的小鱼,小鱼们挣扎着被抛出了大海。天渐渐亮了,小鱼们发现,它们被困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回不了大海,也见不到妈妈了。”学生透过两个情境的比较体验,体会到小鱼的情绪,再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读出难受的样貌。

  再如,体会浅水洼里的小鱼的难受,我创设太阳火辣辣地照在水洼里的情境,动情地问:“小鱼儿,你们怎样了,你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学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声音里充斥了对小鱼的同情。

  还有体会小男孩捡鱼扔鱼的那一句时,我让一个孩子上台表演,随机采访小男孩和观众,让孩子走进小男孩的心里。体会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


小白船教案

  小白船教案(1):

  小白船

  第一教时

  教学资料:1、唱《小白船》

  2、八孔竖笛我的童年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用柔美、连贯、统一的声音唱好《小白船》,并注意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八孔竖笛:透过本课的学习,能在不一样音区自如地调整、运用气息。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竖笛不一样音区的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1=c2/4123450|543210||

  miyamiya

  1=c3/4135653|135653||

  mihimihi

  要求:连音练习气息连贯,声音优美;断音练习气息持续,声音集中有弹性。

  3、唱《小白船》

  a.导入歌曲:同学们明白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故事呢?

  b.学说儿歌,体验节拍:

  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圆圆,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

  拍节奏念歌谣。想一想,用什么节奏拍适宜?

  c.听歌曲范唱:歌里的小船在哪里飘荡?他是什么颜色的?船上有什么?他在哪里升起,哪里落下?

  d.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该用怎样的节拍伴奏更适宜,它有几句,句尾有什么特点?

  e.按节奏念歌词。

  f.分句跟琴学唱歌词。要求歌唱声音连贯、优美。

  g.歌曲表现什么情绪?是中国风格还是外国风格?歌曲有几句?相同与不一样的乐句分别有哪些?

  h.各句的句尾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每句句尾的长音处创编节奏型,选取其中的两种分别进行尝试练习。xxxx,xxxxx,

  4、八孔竖笛我的童年

  a.介绍3/8拍节奏含义和强弱关系。

  b.听乐曲范奏,注意分句记号。

  c.跟琴哼唱乐曲旋律。

  d.分句跟琴学奏乐曲,注意气息连贯、稳定,声音圆润、宽松。

  5、师生再见。

  小白船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歌唱《小白船》中感受3/4拍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童谣式流畅、荡漾的音乐形象。

  2、学习二声部合唱并与齐唱比较,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的音准与和谐。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谈话:上周五,学校举行了读书节开幕式。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你们明白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吗?这神灯有什么神奇之处?

  3、生自由回答

  二、渗透教学

  1、这天就让我们展开我们美丽的幻想,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这样一盏神灯,哈哈,那该有多完美啊。让我们一齐来擦亮它吧。。。

  2、擦神灯(三拍子)

  3、律动

  4、师:灯神怎样还不出现呢?哦,原先还要我们那准确而又真诚的音乐咒语。

  5、朋友朋友快出来,实现我愿望。

  6、擦神灯和音乐咒语

  三、歌曲教学

  (一)熟悉

  1、师,神奇的灯神最后出现了,说说你心中有什么最完美的幻想需要灯神帮忙的。

  2、生自由回答。

  3、师,这天那里就有一位朝鲜的小朋友,他觉得月球个性的神秘,正幻想着月球的完美风光呢。让我们一齐跟着他的思绪,乘上幻想好船儿,划去看看吧。

  4、聆听

  5、师,小白船,桂花树,小白兔,多美的幻想,多美的旋律啊——揭题《小白船》

  6、《小白船》是在中国流传的朝鲜民歌,它运用三拍子的强弱展现出一群天真、稚气的少年,乘着小白船在星光灿烂的银河里穿梭,在彩云飘荡的天国里游玩的景象。让我们一齐来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吧。

  (二)学唱

  第一段

  1、师唱谱,生填词(宁静的讲述着,乐句)

  2、生唱谱,师填词

  第二段

  1、师唱谱,生填词(带着疑惑?激动?歌曲渐入高潮,很快又回到宁静)

  2、生唱谱,师填词

  (三)处理

  1、师、音乐是灵动的,她和人一样,是有性格的。你觉得歌曲《小白船》有怎样样的性格呢?

  2、生自由回答

  3、师,我们演唱的时候怎样才能把这样的性格表现出来呢?

  速度力度音高以及我们和朝鲜小朋友那样对月亮的完美幻想和喜爱。

  4、演唱

  四、二声部

  1、师、刚刚我们所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听听这个版本,它的演唱形式又什么呢?

  2、聆听音响更加丰富,有了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3、复习低声部

  4、二声部合练

  五、课堂小结

  小白船教案(3):

  小学音乐课《小白船》教学设计

  课题:小白船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五年级

  (一)、教材分析:

  《小白船》是一首童谣,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对神奇奥秘太空的丰富想象与向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白船》。

  2、指导学生用三拍子的韵律来抒发完美的情感。能用声音表现出夜空中月亮摇动的生动形象和完美意境。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发展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三拍子的韵律来抒发完美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2课时完成)

  (五)、教学方法:听唱法、互动法

  (六)、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及简易器乐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片、

  (八)、教学过程:

  1、活动一:智力游戏。(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感受2拍子音乐。)

  教师示范捻指,与学生合作游戏。要求:学生动作与教师的相反。

  (1)播放2拍子音乐。

  (2)转换播放3拍子音乐。

  2、活动二:律动游戏。(感受3拍子音乐,熟悉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歌曲旋律。)

  模仿教师动作。要求:比教师动作晚3拍进入。(播放《小白船》旋律)

  3、活动三:聆听记忆,准确模唱。(学生认真辨听记忆,准确模唱。)

  教师弹奏两组短小旋律,考查学生听力和记忆力。

  学生随琴唱谱子。

  4、小结过渡:

  把我们刚才唱过的所有的旋律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两声部的合唱曲。

  5、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兴趣,感受“美”。)

  老师这天还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片(电脑出示星空图片)。寂静的夜晚,满天繁星点点,弯弯的月亮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静静的在夜空中摇荡,把我们带入充满神奇、美丽的幻想之中,让我们静静的欣赏,那挂在天空中像摇篮一样的月亮小船。听——

  (2)、出示歌片,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歌曲《小白船》,请你观察歌片,有什么发现?

  学生听歌曲范唱,看歌片,完整欣赏歌曲。

  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带来的摇荡的感觉。

  (3)、完整欣赏歌曲。

  6、学唱歌曲

  (1)、及时过渡,创设意境。

  再次回到静静的夜晚,仰望满天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我们来学唱歌曲《小白船》。首先来看看合唱部分的曲谱你熟悉不?那我们就先复习一遍(用唱名)

  (2)、我们已经听过两遍歌曲了,你能直接哼唱齐唱部分吗?一遍之后,教师纠正不准确的音。

  (3)、这首歌的歌词让我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幻想在那遥远的天空有一条银河,河里有……,还有……,小船指的是什么呀?(月亮),这让我们想起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你明白有哪些吗?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此刻让我们用动作来表现夜晚的恬静和对星空的想象。请大家随音乐哼鸣。(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4)、教师现场采访。

  告诉大家你表现的是什么?(……)

  (5)、学生随琴唱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节拍的特点来表现月亮在夜空中摇荡的感觉。)

  学生随琴复习合唱部分曲谱。

  (6)、学生随琴用“噜”模唱齐唱部分,合唱部分用“绿”模唱。

  (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创设美的情境。)

  (7)、学生把对星空的想象用动作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回到歌曲的意境中来。(表现夜空的“美”)。

  学生表诉自我创设的意境。

  (8)、随琴轻轻填词。注意一字多音和长音的唱法:

  演唱时,气息悠长、连贯,不可随意换气,个性是一字多音处要圆润,长音时值应唱足,声音不要用嗓子挤,多靠气息支持,用歌声表现安静、柔美的意境。

  (9)、大家想想,怎样能把这首歌曲唱得更好呢?用什么样的形式呢?

  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自我的推荐。

  完整演唱歌曲

  (10)、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歌曲的二度创作

  小白船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乐曲的旋律,充分体现乐曲甜美宁静的风格。

  2、尝试用相应的语调跟随音乐朗诵歌词。

  3、创编柔美、舒展的动作随乐表演。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小朋友,蓝蓝的天空里有许多星星,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正在草地上,慢慢地跳着舞。我们一齐也来跳一个小星星的舞蹈好吗?《小星星》

  2、教师:在蓝蓝的天空里,除了小星星还有什么?这天小精灵还给我们带了一首好听的音乐,我们一齐来听一听。

  3、听音乐。

  (1)听第一遍音乐。

  教师:小朋友,这首音乐好听吗?你听到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交代乐曲的名字“小白船”)你听了觉得怎样样?(宁静、柔柔的)你明白这是几拍子的音乐吗?

  (2)第二遍欣赏。

  教师:谁听出来这是几拍子的音乐呢?三拍子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啊?(强弱弱)

  教师:小白船到底讲了件什么事呢?我们再来听一遍。

  (3)第三遍欣赏。

  教师:你听到歌曲里说了件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呀?有什么呢?船上有什么呀?小兔子在干什么呢?这只小船和我们平时见过的船有什么不一样呢?(没有浆,没有帆)[教师:浆儿浆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

  @_@我是分割线@_@教师:小白船不停地飘啊飘,到底飘到哪里呢?[教师:飘呀飘呀,飘向西天]

  4、听老师边打节奏边念歌词。

  (1)教师:小精灵真想坐上小白船去夜空里看看,你们想吗?但是船上的小白兔说:“小白船需要我们唱出最好听的歌声、打出最好听的节奏,它就会带着我们到夜空中去,但是我们此刻还没有学会那个本领呢?怎样办呢?

  (2)教师:此刻先听老师来边念歌词边打节奏好吗?

  (3)此刻我们一齐用老师刚才的办法试试吧!

  (4)教师:小星星都排起了队伍,我们一齐来看看。(节奏图)每一个小格子里有几颗小星星?(让幼儿明白这是一首3/4拍的歌曲)

  (5)教师:每一颗小星星就是一个音符,他们期望你们在唱歌的时候,必须要唱到每一颗小星星,那么他们就会跟你们做朋友,带你们去玩了。(提醒幼儿唱足最后的音值)

  5、听音乐用“呜”唱。

  教师:小朋友念的真好听,此刻我们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旋律好吗?

  6、用好看的动作表演。

  (1)教师:听到你们这么优美的歌声,小精灵它们高兴得一边唱一边跳起了舞蹈,我们听着音乐也来跳一跳好吗?

  (2)再表演一遍,能够和老师的动作不一样。

  7、音乐游戏

  教师:叮当——叮当——,呀,时光到了,小白船要开船了,小精灵们,你们也快快上船吧。我们要抓紧时光了,来!一个跟着一个上船,系好安全带呀!

  小白船教案(5):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互相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好品质。

  2、让幼儿了解这是一首朝鲜族的童谣,感知3/4拍子的起伏荡漾的节奏特点。

  3、要求幼儿在做动作时要和音乐协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活动分析:重点:是透过学习律动《小白船》,培养幼儿之间合作表演的潜力。

  难点:让幼儿在做动作是把握好节奏,动作和音乐要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精神:在表演区里,老师给幼儿放《小白船》的音乐,让幼儿能够熟悉音乐的节奏,简单地自由表演。教师事先遍好《小白船》的律动。

  物质:flash《小白船》、钢琴、教具:一弯月亮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教具

  1、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拿的什么?你明白他们在月亮上干什么吗?(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引出他们在高兴地玩耍。你们想想月亮什么时候出来?晚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美吗?让幼儿简单说说。老师还有一首更美的音乐,你们听:

  2、教师播放flash幼儿欣赏。

  教师提问:(1)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听到了什么?(2)音乐的节奏是快的还是慢的?(3)你们明白这首音乐是什么族的?它是几拍的?节奏的特点就是强——弱——弱。教师带幼儿说两遍强——弱——弱。让幼儿感知3/4拍子的起伏的特点。

  @_@我是分割线@_@(4)你们想想小男孩和小女孩听着这么优美的音乐做什么呢?教师引出拍手游戏。

  二、老师示范动作,幼儿欣赏。

  1、教师和配班老师示范动作一遍后,第二遍幼儿模仿动作。

  2、教师把动作分解开,分小节给幼儿讲解幼儿学习,幼儿练习,教师指导动作。

  3、幼儿和老师一齐做动作,配班教师弹琴,连贯地把动作做一遍。

  4、幼儿动作熟练后,跟音乐做动作。

  三、教师把幼儿分组进行拍手游戏。

  教师和幼儿一齐做一遍之后,教师指导,请几组幼儿跟音乐表演,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活动延伸:教师:“孩子们,我们把刚刚学习的律动去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去表演一下,让我们和其他班的小朋友合作来表演律动吧!

  小白船教案(6):

  一、主题的产生:像往常一样,在午餐后孩子们围坐在一块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昨晚电视上的新闻。这天最先发言的是柯研小朋友,她说:“昨晚我在新闻上看到咱们中国制造了一艘能载着火车渡海的轮船。”这好像打开了幼儿们的话匣子,有的说:“我也看到了,那艘船能载一列好长好长的火车。”有的说:“那不是真的,我还没听说船能载火车呢!”有的说:“那是真的,那艘船好大好大,比我们幼儿园还大。我还明白船的名字叫“豫海铁一号”此时,有的小朋友发现了一向站在旁边听的我,就纷纷过来问:“老师,那艘船真的能载火车吗?”“火车是铁造的,那船会沉下去吗”“船是怎样制造的”等等。教师发现幼儿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价值,汕头市是沿海城市,船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接触频繁,又十分丰富、易于收集和观察的资源。于是我说:“老师也十分想明白为什么,让我们一齐来研讨,你们也可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电脑或找找百科全书好吗?”我十分关注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让幼儿用心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船”产生了可能。

  二、主题的方案

  总体目标:

  1、透过调查、参观、制作、实验等活动认识船并初步了解船的发展,明白船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对船的探究兴趣。

  2、透过感知、体验、实践与操作活动,习得相关的数量概念的知识,学习数的分合、加减运算、分类等技能,发展逻辑思维潜力。

  3、初步培养制订计划、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与潜力。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

  4、透过环境创设,进一步观察、审美、布局,并在用各种材料制作船的活动中,提高手工制作技能。

  5、培养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潜力。

  各阶段名称

  各阶段目标

  活动资料

  形式

  环境及材料准备

  区域活动

  亲子活动

  其它活动

  阶段一

  船的发展史

  简单了解船的发展历史了解人造物品是随着人的智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的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愿望。

  活动一:讲述活动:船的演变

  活动二:船的发展史(美术)

  活动三:刻舟求剑(故事)

  活动四:寻找船的新闻

  群众

  环境:

  1、墙壁画“船的发展史”

  2、布置新闻角

  材料:

  1、雪糕棒、吸管、

  1、在阅读区放置一些有关船的图书供幼儿阅读。

  2、在美术区,带给一些材料让幼儿制作各种筏。

  1发放调查表

  2请家长带领幼儿收集与船有关的图片。

  故事:宝船

  阶段二

  不一样种类的船

  透过收集活动,建立资源中心,开展“船只介绍会‘了解

  @_@我是分割线@_@船的基本特征和用途,明白各种船的不一样之处,并学会分类。

  活动一:参观码头

  活动二:介绍调查表(各种各样的船)

  活动三:船只介绍会

  活动四:船的分类统计

  活动五:音乐活动《让我们荡起双浆》

  活动六:可爱的小船(学习4的组成及加法)

  活动七:boat(英语活动)

  群众、分组、个别

  环境:

  1、船的展览会

  2、将幼儿的调查表、统计表展示。

  材料:

  1、1-4数字及加减符号。各种的小船若干。

  2、分类统计表(人手一份)

  1、让幼儿在认知区中讲述各种各样的船。

  2、带给英语卡片让幼儿互问互答

  1、请家长协助收集各种船的模型及图片。

  音乐欣赏:小白船

  阶段三

  沉与浮

  透过探索活动让幼儿扩大对物体沉与浮的经验,使幼儿明白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引导幼儿用心思维,大胆操作和较完整连贯地表达。

  活动一:哪个浮,哪个沉

  活动二、怎样使橡皮泥不下沉

  活动三:怎样使铁块不下沉。

  活动四:怎样使泡沫下沉

  分组

  1、材料:各种性质的物品。如铁、木、玻璃等制品。

  2、环境创设:在科学角投放玩水器具,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1、带给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浮与沉的现象。

  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做浮与沉的实验并记录。

  故事:刻舟求剑

  阶段四

  制作与创造

  1、用心主动地参与各种操作活动,自选操作空间,独立或共同完成操作,边操作边讲述;活动结束,正确收拾管理操作材料。

  2、在操作活动中会借鉴他人经验,根据自我的理解与想象,发挥与创新,善于探究新的操作方法。

  活动一:未来的船(意愿画

  活动二:制订造船的计划

  活动三:设计活动“我喜欢的船

  活动四:制作活动“造船”

  活动五:试航

  群众、分组、个别

  环境创设:

  展览“我的船“

  材料:

  1、船的模型及图纸

  2、各种造船的材料(废旧物品)

  @_@我是分割线@_@让幼儿在美工区中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自我喜欢的船。

  1、让幼儿回家收集造船的材料:废旧纸盒、果壳、雪糕棒等。

  2、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船

  故事:小老鼠和大鲸鱼

  三、找寻船的材料

  1、家长带幼儿到海滨路观看不一样的船只,并将之记录下来。

  2、从互联网中找到有关快艇及船的结构的资料。

  3、从报纸或旧杂志中剪下有关船的报道。

  4、在餐前餐后讨论并分享有关船的知识。

  5、看从家里带来的有关船的书籍和图片。

  四、各阶段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活动评析。

  阶段一:船的发展史。

  活动一:综合活动:船的演变

  活动目标:

  6、透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船的演变过程,了解人造物品是随着人的智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地,激发幼儿努力学知识的愿望。

  7、引导幼儿根据观察的印象,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各阶段的船的主要特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画有关船的情节。

  活动准备:

  1、发放调查表,让幼儿回家与家长讨论最早的船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以及船的演变过程,并进行相应的记录。有的幼儿甚至与家长一齐在互联网上查阅了相关的材料。

  2、船不一样发展阶段的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讲述调查表,并请个别幼儿介绍自我的调查结果。

  2、引导幼儿讨论:世界上最早的船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欣赏有关图片,讲解相关文字。)

  8、欣赏船的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1)让幼儿明确船的演变史:竹筏和木筏→小木船→帆船→水泥船→铁质船→各种海洋巨轮。

  (2)在幼儿欣赏这些图片的时候,着重引导幼儿讨论当时人们是怎样想的,他们有什么需要。引导幼儿理解即使是同一物品,它的构成也是经历了很多不一样的阶段的,每一个阶段的物品都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表现。

  9、启发幼儿将自我喜欢的船画下来,并添画上有关情节。

  (1)让幼儿讨论讲述自我喜欢的是哪个阶段的船,为什么?它长得是什么样貌的?

  (2)指导幼儿合理地布置画面和选用颜色以表达自我的感受和想法。

  (3)评价作品:展示作品,让幼儿讨论评价作品“哪一幅画得好,为什么?”

  10、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将作品布置在墙画上,再加上文字,以供幼儿课余时光读读讲讲。

  活动二:故事《刻舟求剑》

  活动目标:

  透过故事的讲述,让幼儿了解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以静止的眼光去看待

  @_@我是分割线@_@发展的事物。引导幼儿对故事中人物进行评价,提高幼儿的辨别、分析潜力。

  活动准备:

  《刻舟求剑》自制挂图两幅。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让幼儿自由观察,讨论图片的资料。

  2、请个别幼儿根据图片分段讲述故事,逐步启发幼儿理解故事的资料。

  (1)请幼儿根据图片一讲述,提醒幼儿注意讲出故事的时光、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情。

  (2)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办法才能拿到了扇子。

  (3)请幼儿根据图片二讲述,提醒幼儿讲清事情发生的地点,周围的人的表情及说法。

  (4)启发幼儿讨论当他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就应用什么办法才能捞上来。

  3、启发幼儿说说他的宝剑最终拿上来了吗?为什么?

  4、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将会怎样做?

  活动评析:

  以往的故事讲述,总是教师出示图片边让幼儿观察边讲故事。听故事时,教师往往这样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故事里讲了一些什么?”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能让孩子回忆故事的时光、人物、情节等,而没有给孩子想象、思考和选取的余地和空间。而本次活动,是先让幼儿观察图片,学习讲述,把老师的讲述改成孩子的联想式讲述,再从讲述中产生“用什么办法才能捞到扇”“用什么办法才能捞到宝剑”“他用的办法为什么不好”等等多个问题。然后,让幼儿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由单一问题产生联想,拓宽了幼儿的思维。这样能够开启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阶段二:不一样种类的船只

  活动一:参观码头

  一、带领幼儿参观码头,引导幼儿观察船的外形,了解不一样的船。

  二、请驾驶员介绍码头上不一样的船,同时介绍他们的工作。

  三、带给硬卡纸让幼儿自由选定船进行写生创作,学会用简单绘画的方式记事、记物、随时做好参观记录。

  四、带幼儿登上客轮试航,体验航行的快乐,师生共同谈论各自的感受。

  延伸活动:

  1、回幼儿园后,幼儿相互交流参观码头的感受与经验。

  2、引导幼儿互相质疑、自我解答有关船的知识,构成辩论的学习氛围,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潜力。

  3、发放调查表,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幼儿、家长把收集有关于船的图卡、模型、知识百科全书、VCD带回幼儿园,大家分享。

  活动二:介绍调查表

  一、幼儿互相交流调查的信息。

  二、推荐代表在群众面前介绍自我的调查资料。

  三、教师讲述自我的调查感受、调查结果及趣事或调查方法,有目的导向式提升船的知识经验。

  如:1、船的种类有很多。2、船是水上的交通工具。3、军舰是用来打仗的船。4、此刻的船是用电脑操控的。……

  四、将幼儿的调查表布置在走廊,让幼儿利用课余时光自由地讲述。

  活动三:船的介绍会

  一、将幼儿收集的模型、图片等,布置在展览厅里。

  二、让幼儿相互介绍自我物品的名称、外观设计、功能等。

  三、请个别幼儿进行介绍,评选最佳讲解员(讲解清楚、大方自信)并给予奖励。

  活动四:船的分类、统计

  @_@我是分割线@_@一、教师引导幼儿按不一样的属性将船模型进行分类统计:

  1、按造船材料分

  2、按船的种类分

  3、按船的大小分

  4、按船的来源分(买的或自制的)

  二、出示分类统计表,让幼儿填写。例如:

  表格1按造船材料分类统计表

  名称

  数量

  木头船

  塑料船

  竹船

  ……

  表格2按船的用途分类统计表

  名称

  数量

  客船

  货船

  军舰

  游艇

  三、根据分类统计结果,学习4的加法。

  1(木头船)+3(塑料船)=4……

  四、幼儿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学习编口头应用题。

  活动五:体育活动“划浪”

  一、幼儿听音乐自由的做动作:随着海浪的起伏,做手的律动及腿的弯曲动作。

  二、幼儿进行划浪的动作练习。

  1、动作要领:坐在板上,两腿向前或向后,双手在身体两侧撑住,靠双手的撑力和两腿弯曲,向前或向后移动。

  2、让幼儿自由练习动作,提醒幼儿注意姿势正确、规范,不能离开垫板。

  3、划浪比赛:将幼儿分成六组进行划浪接力比赛,当幼儿划到终点时将彩旗交予另一幼儿,直至全组幼儿划完,最先划完的一组幼儿获胜。

  三、听音乐做整理放松动作。

  活动六:音乐活动《让我们荡起双浆》

  一、欣赏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感受音乐优美、抒情的旋律,体会乐曲表达的意境。

  二、听音乐说感受,教师提问:“听完音乐之后你想到了什么?”幼儿自由交流、相互讨论。

  三、听音乐表达:

  1、听音乐做动作。

  2、听音乐自由讲述。

  3、听音乐绘画。

  阶段评析:

  在此阶段活动中,我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展示自我的成果。一次,幼儿提出要展示他们收集来的有关船的资料,于是,我们就发动幼儿回家收集材料,许多幼儿带了一些模型及图片。只有陈然小朋友带了一张他自我画的船,那只船是由许多

  @_@我是分割线@_@星星组成的,船的上方还有一个月亮形的机房。在展示时,当他发现教师将他的画挂出后,他感到十分高兴,因此最后幼儿举办了一个船的展览会,共展出图书19本,图片资料43幅,剪报网上下载资料27幅,实物资料47种。

  环境、材料的创设好处不仅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透过幼儿的用心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在本阶段活动中幼儿有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互相讨论,热烈提出各种问题,如:有一次,均羽小朋友在不停地翻弄着一只气垫船,我站在一旁不明白她想做什么,刚想开口问个究竟,但又不忍打断幼儿,于是一向站在一旁看着。一会儿,均羽回过头来,对我说:“这只气垫船下方的这个黑色的塑料片是干什么用的,”我也凑过去,拿起仔细地看了起来,原先真有一块塑料片,均羽兴奋地告诉我,“必须是转变船的方向用的”。针对这一问题,我组织幼儿一齐讨论,并将船放于水中试航,让幼儿在观察中得到结论。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在探索中教师和幼儿的经验是互动的,有时是教师借助材料给予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借助材料,透过观察发现让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产生新的主题资料,作为教师要根据具体状况进行引导,像“船为什么在水里会浮,”这个话题对于幼儿很感兴趣,教师能够鼓励幼儿进行讨论,共同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对于主题展开与深入都是十分有益的。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选取和制订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与材料,这样不仅仅帮忙幼儿学习探索的方法,同时也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方法,这对幼儿来说是受益匪浅,能终身享用。透过实践研究,我们真正体会到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创设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阶段三:浮与沉

  活动要求

  1。让幼儿了解水的一些特性,并透过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幼儿对一些自然向象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心思维,大胆操作和较完整连贯地表达。

  活动准备

  1。瓶子、盖子、磁铁、小泡沫板、石块、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塑料积木。

  2。记录卡、笔、操作盘、玻璃水缸。

  3。毛边纸和书面纸折的船。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介绍准备的各种材料物品(幼儿说、教师说)

  二、幼儿实验(一)

  提出问题:你们明白盘中的东西放入水缸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请把你看到的结果用↑↓的符号记在记录上(↑表示上浮、↓表示下沉)。

  讨论:为什么有瓶子是浮的水面上、有的瓶子沉的水下?

  指导:空瓶子盖上盖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轻;盛满水的瓶子盖上盖就沉在水下,因为它重。

  三、幼儿实验(二)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能使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幼儿猜想:可用的各种方法并进行记录

  幼儿操作:介绍各种方法。

  指导:帮忙归纳能够有几种方法。

  一、幼儿再次实验(三)

  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刚才介绍的各种方法试一试,将浮在水上的东西沉下去,让沉在水下的东西浮上来,每做一次,在记录卡上做一个记录。

  指导:水有浮力,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往下沉;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浮在水面上。

  二、幼儿实验(四)

  提出尝试题:把两只不一样纸折的小船放进水里,看看小船会怎样样。(装进同样的小木块)

  幼儿解词:毛边纸折的船沉得快。

  指导:纸吸足了水分就沉得快。

  三、总结。

  阶段评析: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铁、木头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但是如果活动设计仍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

  @_@我是分割线@_@东西浮上来,能够提高幼儿探索的用心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潜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带给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自由探索有两个目的,一是扩大幼儿的经验范围,既明白铁在水里会沉,木头在水里会浮,又了解一些其他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所以在自由探索的活动中,让幼儿减少探索中直觉行为性,增强探索的预见性,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自由探索前就应让幼儿先预测,再实践。

  透过讨论交流发展幼儿表达经验的潜力,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阶段四:如何造船

  活动一:意愿画“未来的船

  一、引导幼儿在原先观察的基础上想象未来的船,讨论创造自我船的特征和结构的关系。

  二、请个别幼儿讲述自我想设计的船的样貌和用途。

  三、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设计,对于没想好的而且在构图造型上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忙。

  四、展示作品,组织幼儿欣赏,找出船外观美的、新奇的和使用方便、设施先进的作品,并请幼儿介绍自我设计的船。

  活动二:制订造船的计划

  一、透过讲述连环画,让幼儿了解造船的基本过程:设计——选取材料——制造船。

  二、组织幼儿相互讨论:让幼儿设想用什么材料进行造船?

  三、教师记录幼儿的讲述资料。

  四、延伸活动:让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共同收集造船的材料:废旧纸盒、小石子、瓜果、果壳、牙签、泡沫等。

  活动三:设计活动:我喜欢的船

  五、启发幼儿讨论自我喜欢的船是什么样貌的,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用途?

  六、让幼儿根据自我的想象,将船绘画出来,提醒幼儿注意结合自我材料的选取,适宜地安排构图。

  活动四:制作活动“造船”

  一、介绍造船材料、制作工具,提出制作要求:安全、正确使用剪刀、小刀等制作工具。

  二、幼儿听音乐,根据计划(自我的设计、所选的材料)开展造船的活动。

  三、造船的基本方法:

  1、泡沫船:幼儿在泡沫上勾画出船的轮廓,用小刀将泡沫沿边割下,涂上颜色或包上色纸,并加上一些帆或机房等装饰。

  2、瓜果船:幼儿用刀将瓜果切开,掏空瓜瓤,用牙签固定,并加以装饰。

  3、纸盒船:用纸盒拼装,用胶纸固定纸盒,用彩色纸装饰。

  4、纸船:带给示范图,让幼儿看示范图折船。

  5、其他:可让幼儿自发制作牙签船、吸管船等。

  四、让幼儿给造好的船取名,互相欣赏介绍船,体验成功的愉悦。

  活动五:试航

  一、幼儿将自我的船放于游泳池中进行试航。

  二、观察浮沉现象,可启发一些幼儿将沉下的船进行改造,进一步理解浮沉的道理,习得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三、在试航活动中,教师有意识设置问题,如:“遇到船帆破了怎样办?”“遇到台风怎样办?”……展开讨论,获得一些自救的常识。

  阶段评析:

  本阶段能引导幼儿自主体验、自主探索,不断认识和发现他们未知的东西,在体验与探索中,让幼儿学习创造,获得发展。

  “老师,我要设计一艘船,上方有城市。”“我要给船装上翅膀和轮子,让它能游、能飞、能跑”……这是幼儿设计的未来的船。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幼儿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废旧纸盒、泡沫、塑料瓶、易拉罐、瓜果等,制造出一艘艘船,然后给船取个名字,进行试航。看着他们认真的样貌,我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透过亲自动手操作,幼儿看到了自我创造的成果,一张张“设计图”一艘艘“成品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意识。

  我觉得创造存在于幼儿的活动中、游戏中、生活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为幼儿带给更多探索世界奥秘的机会,使幼儿产生创造的动机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