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一):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透过把一个可拉动长方形铁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新课突出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探究,透过提出一个客观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草地,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吗?小组讨论。用问题激起学生再次探究,能够把要探究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二透过学生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透过操作,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与所拼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引导学生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必须要做到一练一小结,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化”思想,本节课不在是渗透的朦朦胧胧,而是把这种学习方法明朗化,让“转化”本领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角”,并当作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掌握。我首先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透过比较,在直观的基础上,利用图形的转化,直接说出了它们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应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新问题,就很自然地得到了两种猜想: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负迁移)和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高(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而,教师提出问题: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会有两个答案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迫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用割补方法进行问题转化,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透过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从比较中发现用“相邻两边相乘”是错误的。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割补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练习阶段的“你会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不仅仅是巩固新知,而是将“转化”本领内化成解题技巧。

  这节课,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留意求证”的教学思路,教师有意识地把经历“猜想与验证”蕴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获得两个合理的猜想后,教师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学生透过思维顿悟、教师的直观演示,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这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影响更深刻,而且给学生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指导。这样的过程,既不同于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别于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它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这贴合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比较一般的方法论好处。这样的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潜力,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二):

  九月份,我们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在杨秀霞专家的指导下,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资料经过了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很荣幸被抽到最后一轮上课。收获很大。

  1、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原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会照着教学大纲或备课手册的做法抄下来,而此刻我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本节课中我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数方格和剪拼上,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潜力。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就确定为“

  ①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格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底和对应高有关,再透过剪、拼进一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在操作、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获得探索图形资料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经验。

  1、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前提,是能够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因此,开始,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长方形公式的由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这一教学环节中,给足学生数方格的时间,突出怎样去数方格(先数满格,不满一格的视为半格,为什么?)为以后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埋下伏笔。还有一种数法,将图形的沿高切下,平移,使学生发现多出的三角形与缺的三角形大小相等,如果剪下来平移到缺的地方能够转化成长方形,有了这样的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透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十分直观的“转化”感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能够进行适时的小结:探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们能够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的图形来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相对熟悉的问题的方法。我们能够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这样有利于

  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重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透过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掌握水平。开始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公式的由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在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高有关后,进一步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底乘高,而不能边长乘边长,提高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掌握水平。教学讨论面积公式后,以开放练习的形式,出示1、基础练习,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能够,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认识也会更深。在本课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的寻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讨论,明白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底和一条高,怎样求面积?再根据面积和另一条底,怎样求它对应的高?这些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潜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学生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的状况,是我教学中应注重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并且透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重、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一、重在每个孩子都参与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首先,透过财主分地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的地和平行四边形的地哪块大?然后让他们各自说明理由,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提出用数方格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用剪切和平移的方法,然后再进行逐步展开。全班孩子在数格子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格子没有那么好数,不满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虽然数出的答案一样,但是不太精确,而且孩子们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所以我们着重讲转换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透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潜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潜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渗透“转化”思想,让所积累的经验为新知服务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现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之后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透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只是拼出两种,另外一种状况(沿中间高剪开)学生没拼出来,我只好自己演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拓宽空间思维想象。之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把三种方法放在一齐,让孩子们讨论比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语言,组长汇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透过本节课的

  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到转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后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能够带给方法迁移。

  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不敢完全放手的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善,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透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成过程。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透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透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潜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两块香蕉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再让学生透过动手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透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齐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个性注意强调底与高就应是相对应的,透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带给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潜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就应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透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我的遗憾

  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透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种,后两种学生没拼出来,如果在下一次试教中,我想尝试着透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剪出第二、三种剪法。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善,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五):

  本节课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带给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透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之后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之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潜力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习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我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潜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潜力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到达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题出示内含剩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务必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第三题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四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现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撕开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明确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本课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六):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将“转化”的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在这节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生长点,找准了生长点,新课才能顺利的进行。

  2.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操作,透过剪一剪、拼一拼,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透过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掌握水平。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潜力十分重要,有效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的状况,是我教学中应注意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存在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掌握知识,所以仅仅关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识记与演练,掌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第二种状态,教师开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快地理解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却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第三种状态,期望学生不仅仅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不仅仅能够正确地应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在学习中,展示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真实思维过程,凸显“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我一向在苦苦追求着第三种状态。以下是我在设计与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务必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能够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课始出示主题图,提出:“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分别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呢?怎样才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透过情境的创设,引入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真正发挥了情境创设的作用。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小学阶段的几何形体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转化”法推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透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带给方法迁移。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透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学生应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新问题,就很自然地得到了两种猜想: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负迁移)和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高(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之后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之后,透过教师的教具演示,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

  系,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后两种方法只是教师讲解、演示给学生看。(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让学生自己修改语言。(3)时间把握得不好,对知识的巩固运用做的不够。本打算在基本练习之后,让学生探究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拓展学生的潜力,但此题没来得及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八):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整个教学过程由复习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以唤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回忆,在透过把一个可拉动长方形铁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新课突出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探究,透过提出一个客观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草地,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吗?小组讨论。用问题激起学生再次探究,能够把要探究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二透过学生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透过操作,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与所拼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引导学生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必须要做到一练一小结,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在拓展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决定潜力,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条件,并根据条件正确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效果还不错,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这节课也有几个地方联系不够紧密,新课转折不够严密,练习强化不够具体,操作时间不够充分。

  如果今后再上这节课,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要注意语言表达严谨性,还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如让学生计算一些没有直接告诉底和高或近似平行四边形要求它的面积,让学生去量出需要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9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36人。本班学生学习努力,进取心强。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进取心、潜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构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构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状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200个;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300;词语表的词语325个。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完美;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资料。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超多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潜力的培养及写话潜力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方向: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七、增优补差

  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潜力,对差生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状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努力,进取心强。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进取心、潜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构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构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200个;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300;词语表的词语325个。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完美;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资料。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超多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注重口语交际潜力的培养及写话潜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心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6、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就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7、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取教学策略。

  六、-增优补差-:

  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潜力,对差生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资料安排

  第一、二周-1、燕子-2、古诗两首-3、荷花

  第三周-4、珍珠泉语文园地一机动-单元检测

  第四周-5、翠鸟-6、燕子专列-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五周-8、路旁的橡树-语文园地二机动-单元检测

  第六周-9、寓言两则-10、惊弓之鸟-11、画杨桃-机动

  第七周-12*想别人没想到的-语文园地三机动-单元检测

  第八周-13、和时间赛跑-14、检阅15、争吵

  第九周-16*绝招-语文园地四机动-单元检测

  第十周-17、可贵的沉默-18、她是我的朋友19、七颗钻石-机动

  第十一周-20*妈妈的账单-语文园地五机动-单元检测

  第十二周-21、太阳-22、月球之谜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第十三周-机动24*果园机器人语文园地六

  第十四周-语文园地六-单元检测25、太阳是大家的26、一面五星红旗

  第十五周-27、卖木雕的少年28*中国国际支援队,真棒!语文园地七-第十六周-机动-单元检测29、古诗两首-30、西门豹机动

  第十七周-31、女娲补天-32*夸夫追日语文园地八

  第十八周-机动-单元检测-复习

  第十九至二十周-迎接期末考试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三):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1名,其中男生19名,女生22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状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必须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用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忙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齐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状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完美;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资料。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超多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潜力的培养及写话潜力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方向

  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七、增优补差

  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潜力,对差生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学习

  人教版六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资料安排

  第二周——1、燕子2、古诗两首3、荷花

  第三周——4、珍珠泉语文园地一机动单元检测

  第四周——5、翠鸟6、燕子专列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五周——8、路旁的橡树语文园地二机动单元检测

  第六周——9、寓言两则10、惊弓之鸟11、画杨桃机动

  第七周——12*想别人没想到的语文园地三机动单元检测

  第八周——13、和时间赛跑14、检阅15、争吵机动

  第九周——16*绝招语文园地四机动单元检测

  第十周——17、可贵的沉默18、她是我的朋友19、七颗钻石机动

  第十一周——20*妈妈的账单语文园地五机动单元检测

  第十二周——21、太阳22、月球之谜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机动

  第十三周——24*果园机器人语文园地六

  第十四周——语文园地六单元检测25、太阳是大家的26、一面五星红旗

  第十五周——27、卖木雕的少年28*中国国际支援队,真棒!语文园地七

  第十六周——机动单元检测29、古诗两首30、西门豹机动

  第十七周——31、女娲补天32*夸夫追日语文园地八

  第十八周——机动单元检测复习

  第19-21周——迎接期末考试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培养合格人材而努力。

  2.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大胆实践,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掌握常用的文字和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具有必须的听说读写潜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要求学生认210个字,写300个字的识字量。教师就应鼓励学生透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启发他人;鼓励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指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写字技巧。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练习。词、句练习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理解和积累。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透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习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练习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潜力。

  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出声音。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主动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加强评价

  (4)精读课文的教学,就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取学习内客、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用心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透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资料,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潜力。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资料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忙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完成课文学习的任务。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发散思维;参照课后提示问题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再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一两个重点的、有价值的共性问题(能够是资料方面的,也能够是写法方面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多元的方式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要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潜力。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中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还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层次性能够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能够是表达资料的丰富,还能够是思维水平的提升。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四习作教学

  1.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

  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指导时要培养学生真诚表达的习惯,不要养成随意编造,不要说假话、大话、空话的毛病。作文评价要有用心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社会职责感等。

  五语文百花园教学

  "语文百花园"中的"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及"语文大课堂"的教学就应注意:"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交流心得收获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将知识转化成潜力。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

  (2)认识211个生字,会写299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像,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地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地安排文章资料,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潜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五):

  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了三(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人数是39人,本班的男女生比例男生偏多,女生较少,男生28人,女生11人。

  本班中等学生占班级学生的大部分,优生和后20%学生占一小部分。本班由我从一年级带上来,所以,对他们较为了解,本班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基础较扎实,两年多的阅读潜力的培养,学生们的识字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都是不错的,个性是像:章满、郑旭阳、郑诗诺、刘泉等这些学生。本班中有部分学生记忆力在较低、学生多动记忆力容易涣散,所以很多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需要比常人多点时间去识记的,所以对于他们的阅读潜力的培养,我会适当降低难度,对他们的写话,我也尽量让他们做到能够写点东西出来,这样的学生如沈盈盈、汪诗蒙、章益彤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群体中,有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过于溺爱和父母对孩子作业的不够关注,学生的作业习惯、阅读习惯较差,这部分学生如:郑晨豪、陈冰雪、黄勇强等,对于他们这些习惯的纠正,还是成为本学期的重点。

  三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开始了写作。此刻第二学期对于写作的压力,我们更大了,需要我们把握孩子们的特点,真正因材施教,为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资料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完美;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以专题组织教材资料,体现整合,这一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到达点明专题,揭示学习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与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构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冶情操和训练阅读的功能。

  (3)、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本单元教学资料的整合。为了方便课文的学习,在教材导语中指明了学习的途径,在第一篇课文后不知了课外手机的任务。完成了这一任务,也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了很好的准备。在第四篇课文学完后,要求学生写感受,目的是继续加深学生对专题资料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单元内各部分资料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本册共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调查周围环境,一个是回忆、了解父母的关心爱护,分别编在“爱护周围环境”和“可贵的亲情、友情”两个单元中。这两次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很强,为学生带给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为一些听、说、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带给了有好处的话题,还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强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3、超多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新编选的课文一半,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课程标准新选的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诗歌、神话、寓言、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搞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本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单元内课文继续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改善课文的导学系统。继续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②.改善课后练习的设计。课后练习,都是策略性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每篇精读课文至少有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重点题目。如《七颗钻石》的重点题目是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能够完成这个题目,本课的主要资料和教育好处基本上也就把握了。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尽量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交流。部分课后练习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不作统一要求。在有些课文练习后安排了小附录,一次是有关时间的格言,在《和时间赛跑》后,一次是关于月亮的精彩描述,在《月球之谜》后。这样安排,一是拓展学习资料,二是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搜集积累材料。

  本册继续安排适量的“小练笔”,强调读写结合,而且一般是先说后写的题目。部分课后练习中安排了选做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做。

  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资料与训练的整合,本册教材继续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版块提前,语文园地中的资料依次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板块,则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扩充了资料,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园地的学习资料更丰富、更搞笑。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本册教材加大创新力度,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目的是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给师生的审美感受创造良好条件。教学时,如果能在注意文字资料学习的同时,不忽视图像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会有很好的教学效益。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3、学会300个生字,认识200个生字。

  4、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

  5、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

  1、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好处。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对习作有兴趣。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搞笑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资料。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个性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完成课内习作8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资料,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搞笑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潜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潜力。

  2、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潜力。

  4、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资料和表达情感的潜力。

  2、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的潜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钢笔书写的习惯。

  五、具体措施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2、指导学生用好钢笔,写好钢笔字。

  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生活材料。

  4、开展搞笑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6、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忙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7、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培养学生透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潜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六):

  这学期我将要继续负责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在上个学期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也是有我来负责的,这个学期不变化老师也让我能够继续将我的教学理念持续下去,帮忙学生能够进款的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提高语文成绩。

  所以我个性指定了这学期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实验教材的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24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在书写、学习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措施:

  1、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安排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潜力。

  3、加强直观教学,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看书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1、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3、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资料,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潜力。

  5、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从资料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潜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就应是比较艰巨的,因为上学期三年级的语文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虽然有个别学生的成绩很优秀,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没有到达我期望的水平,所以在这个学期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工作下去,实现教学成绩的大提升。

  但是教学成绩不是一时就能提上去的,这需要学生长时间慢慢的积累和老师们坚持不懈的督促,二者的共同努力才会使语文教学成绩得到提升,这才是教学的最根本和学生提高成绩的秘诀之一。

  但是我相信,凭借我的努力工作和学生的努力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成绩必须会出现巨大的提升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七):

  一、对于三年级下册语文新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好处。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搞笑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资料。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个性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资料,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搞笑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潜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生状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46名,其中男生25名,女生19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有优等生,但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状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用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

  多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字词的轻重缓急,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声音,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他们喜欢学习语文,也喜欢阅读各种课外读物。乐于背诵古诗词、谚语、名人名言、对联,并收集课内外书籍中的优美词语、句段。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把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爱与恨。但也有少数学生说话意思含糊不清,不大方,对写话有为难情绪,本学期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个性喜欢老师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搞笑。他们对各类新鲜事物个性感兴趣,因此,对新事物的理解潜力也较强,如喜欢看电视新闻、体育、文艺等节目,并能进行交流。

  他们天真、活泼,富有童真童趣。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较好,懂得这天的学习与将来自己的成长有着直接关系。多数学生能自觉地做到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后复习,上课专心听讲,用心举手发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简单愉快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好语文书上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他们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评价潜力有所提高。这学期,学生进入了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从本班学生的状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潜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学习上,独立识字的潜力有所提高,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独立阅读,部分学生还养成了用心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在习作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但也有部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开始表现出畏难情绪,不能做到主动用心地学习,课后的阅读面也较窄,个性是书面表达潜力较差。因此,在这学期教学中,除了做好优生的培养工作外,争取后进生的进步,个性是培养这部分孩子主动阅读、乐于表达的习惯,也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三、教材整体分析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完美;爱护周围

  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教材的编排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语言活泼,生动搞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四、学期教学目标1、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7、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9、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10、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1、能用普通

  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1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五、教学重、难点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提高理解词句的潜力。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2、培养阅读理解潜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潜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的潜力,质疑问难的潜力,清晰表达自己理解的潜力。3、提高写作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养成主动习作的习惯。拓宽语文知识视野。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超多阅读课外书籍,超多吸收来自各方面的语文资源,使学生感觉到处处能够学习语言,处处能够运用语文,感受到运用语文的兴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六、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更新教学观念。

  认真学习“课改”有关理论,扮演好新课标中的新主角,把握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法,尽快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潜力。用心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潜力,以求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方法,总结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2、认真钻研,科学使用教材。

  按照课程的理念,努力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发展年龄和现有水平能够理解的、实际上能够运作的课程,缩小形式课于实质性课程间的差距。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练习都坚持做到先独立备课,自主确定教学目标,选取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解决自己的疑问,优化设计方案,使之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3、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发展潜力的关系,善于与学生互动、交往和交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带给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用心地创新和实践,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4、加强朗读训练,在读中求感悟。

  朗读,是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透过朗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使朗读潜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总之,坚持多读少讲。对于教材中精彩的语段,重难点集中的语段,让生透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的处理,领悟其中的情感,悟出其中的内涵,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资料透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

  5、注重祖国语言的积累运用。

  对描述精彩的语段,采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对重点、难点集中的语段,采用迂回、穿插等突破方法,把理解的高度降下来,省下时间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从而更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潜力。

  6、用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此刻,教材把课文学习和语文实践都纳入了语文教学之中。的确,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让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潜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等。尤其是表演课本剧,不仅仅会感悟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剧中情节,而且会带动大家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理解。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作文潜力。重视学生终身学习潜力的培养,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方法。

  7、合理使用电教设备、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实小研修堂和网络等信息渠道,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让我们的语文增强时代气息,汲取大千世界的滋养,汲取古今中外多元化的精华。利用多媒体等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把知识由难变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尽量使用好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

  8、尊重学生,关爱差生。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切忌一刀切,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大发展,个性是要给后进生多些关心和帮忙,全身心地爱护他们,用饱满深情的慧眼让他们抬起头,只要他们在尽力学习,即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拖了全班的后退,也不能歧视他们,要帮忙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过得快快乐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抓好家庭教育工作,自觉加强和家长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潜力。注意与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力求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祖国所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充分发挥课程的美育功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在语文教材里,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如:理想远大、境界崇高的人格美,语言如乐、结构如画的行文美;多姿多彩的自然美等。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美的因素,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做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七、时间安排(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八):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三年级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状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完美;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资料。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超多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善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持续“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资料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七班共有学生76名,其中男生41名,女生35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优等生出色,潜力生较多这种状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必须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潜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用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忙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齐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4、这个学期,根据班级状况,计划期末成绩人平分到达70分,及格率90%,优秀率50%。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注重口语交际潜力的培养及写话潜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心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6、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就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7、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取教学策略。

  六、教学进度表(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九):

  一.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资料体系分析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1、关于习惯

  本册教材在前五册的基础上,安排了"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这两个主题,配有5页插图。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逐幅弄懂图画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习明确有关要求并身体力行。

  2、关于课文

  全册共安排课文26篇,其中韵文2篇。所编选的课文资料丰富,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展示当代人物精神面貌的;既有赞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也有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有介绍风景名胜的,有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的等等。这样安排,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理解多方面的教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与前五册相比,本册课文后的作业题略有变化:一是增加了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主要资料等方面的练习,意在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潜力;二是增加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潜力。

  3、关于习作

  本册共安排了8课:看图写一篇作文,为别人画像后写一篇作文,写写自己的新发现,看图写一段对话,写一篇板报稿,写一篇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的文章,学写日记,编童话故事。从这8课的资料可看出,本册习作教材能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体验,注重让学生简单愉快、自由自在地练习写作。

  4、关于练习

  全册共安排8个,以综合性为主,资料包括字词句练习、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写字练习、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生字教学: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词句教学:

  能够完成语文天地中读一读,仿照课文写一写--学习具体地表达。

  指导学生能够在叙述过程的时候,加上具体的描述。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具体地叙述、描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读一读,背一背--加强积累,在自读自悟中培养语感。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观察插图帮忙理解诗词的大意,使学生学会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3、语言交际: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可和单元主题、主体课文或自读课文结合,自然引入。

  让学生愿意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在交流中锻炼表达潜力,培养自信,逐渐学会交际、沟通,学会聆听,学会换位思考。

  4、小练笔:

  语文天地"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朗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并养成习惯。

  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并利用它帮忙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准确认读生字,掌握生字。

  4、听话、说话: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资料,讲述课文故事,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通顺,有礼貌,讨论问题能说清意思。

  5、阅读: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会预习课文。

  6、作文:学会有次序的、比较细致的观察图画,写出资料较具体的片段,开始学写简单的记叙文。

  二.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

  3.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陪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习的个体差异,鼓励学习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心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培育学生的创新潜力与基本素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资料及课时安排

  1、习惯(3)《长城和运河》(2)《美丽的南沙群岛》(2)

  2、《庐山的云雾》(2)习作1(2)练习1(3)

  3、《微笑着承受一切》(2)《雪儿》(2)《花瓣飘香》(2)习作(1)

  4、习作2(1)练习2(3)阶段检测(2)《菩萨兵》(1)

  5、《菩萨兵》(2)《李广射虎》(2)《少年王勃》(2)

  6、《大作家的小老师》(1)习作3(2)练习3(3)《赶海》(1)

  7、《赶海》(1)《荷花》(2)《古诗两首》(2)习作4(2)

  8、练习4(3)阶段检测(2)期中检测(2)

  9、《七颗钻石》(3)《我就应感到自豪才对》(3《水上飞机》(1)

  10、《水上飞机》(1)《跟踪台风的卫星》(3)习作5(2)练习5(2)

  11、练习5(1)《"你务必把这条鱼放掉!"》(3)《狼和鹿》(3)《放飞蜻蜓》(1)

  12、《放飞蜻蜓》(1)习作6(2)练习6(3)

  13、《恐龙》(2)《槐乡五月》(3)《海底世界》(1)

  14、《海底世界》(2)习作7练习7(3)

  15、《寓言两则》(2)《争论的故事》(2)《剪枝的学问》(2)

  16、习作8练习8

  17、期终复习

  18、期终质量检测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十):

  新学期我任教三年级语文,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计划,出国留学网工作计划栏目为您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期望对您的工作有帮忙,为您的计划锦上添花。欢迎登陆出国留学网工作计划栏目。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潜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潜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生态平衡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的设计以“生态和谐”为理念,透过引导学生听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心自主地探究、圈画重点词句、旁批分析赏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文潜力。

  预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季羡林:

  (1)出示季羡林的图片:你认识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吗?

  (2)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2、揭示课题。

  3、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脑子里自然而然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3、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是啊,季羡林先生在重游了德国以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请你找出这一句话。

  交流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细读课文,感受独特

  1、季爷爷第二次来德国,故地重游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默读课文1-3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并圈出重点词句。

  2、交流奇丽: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板块一:感受“景色美丽”

  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花的美丽。

  板块二:感受“景色的奇丽”

  重点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汇成了”、“花的海洋”

  感情朗读,读出花的奇丽。

  板块三:书写奇丽

  课件展示德国街景。

  此时如果你就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用笔写下来。

  3、交流奇特:

  句子一: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莞尔一笑”

  女房东这样的表情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句子二: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你会想些什么?

  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

  四、总结提升:

  出示小诗《给予》,朗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二):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资料,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透过学习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立刻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明白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先……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那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完美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明白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透过这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这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齐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状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貌(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之后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透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透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之后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此刻,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资料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职责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职责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完美愿望。)

  6.学到那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完美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这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仅风光无限完美,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资料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个性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能够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能够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能够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是,期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是,期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齐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理解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吕云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这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之后,季老先生写下了这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样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样说?会怎样想?

  引出描述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样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样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齐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以前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个性是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能从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方式中,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脊、莞、锦、姹、嫣、暇”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积累课文中描述花美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词语的意思,有感情朗读并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那棵大树是谁吗?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天性宇宙真切奇丽奇特脊梁”指名读,正音。

  出示词语:“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家家户户耐人寻味”

  (1)正音“莞尔一笑”,多音字“莞”(guǎn),理解词义,表演读。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了解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山阴道就在绍兴城的西南郊外。

  出示资料: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3)指导书写六个字,个性提醒“脊梁”的“脊”字的写法。

  3、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景

  是呀,自己种花、养花却是为了给别人看,多么令人惊奇。其实作者早年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当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踏上这个国家时,眼前的一幕幕又再次映入作者的眼帘,于是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一)留学时,景色奇丽

  1、师: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

  2、重点学习的语句

  ◆句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花儿美?(花团锦簇)

  读到“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想看一看“花团锦簇”的样貌吗?(链接图片)

  ③那么,“姹紫嫣红”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生描述“姹紫嫣红”的景象)

  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多美的景色啊!(链接图片)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④用朗读来展现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

  指导感情朗读:来,透过你的朗读把花“如此之美”这种感受带给大家。(学生感情朗读)

  ⑤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读一读这句话。

  ◆句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家家户户都在窗口养着花,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①指名读。

  ②季羡林爷爷写“如入山阴道上”,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③指名学生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④播放德国风景画,感受奇丽的景象。

  ⑤如果你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或者你就是德国当地的居民,置身于花的海洋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模拟不同身份的游人看到这种美景的的感受

  ⑥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

  3、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小结升华

  4、指导背一背描述景色的句段。

  (二)重返时,美丽依旧

  过渡:35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回德国时,德国的街头是否风景依旧?美丽依旧呢?默读课文,找出理由来。

  出示:我走在街头,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1)指名读

  (2)抓住“又”体会美丽的景象依然不变。反复练读。

  (3)再读。

  (4)看屏幕,练习:(出示)

  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

  离别德国35年后,当他重返德国的时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

  “多么奇丽的景色!”难怪,35年过去了,当季羡林爷爷再次回到德国的时候,他的最大感受是——“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小结

  是呀,同学们,当我们置身于此地时,会由衷地喜欢上那里的花。花是美的,其实宇宙间美的东西还有许多,只有人们去发现,欣赏它,才会体现它的真正的价值。那么德国美丽的花海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美的东西呢?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德国去发现、感受和探讨吧!

  五、作业:

  ★把课文中画出的四字词语抄写两遍。

  ★★把课文中描述德国街头奇丽景象的句子能背出来的默写下来,不能默写的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透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品味奇特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之后交流。

  1、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

  2)师引导:出示,从三个“都”,你体会到什么?是的,德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做同样的一件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带着赞美的语气读——

  3)创设情境朗读。

  过渡:德国人人爱花,却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

  2、出示: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师:联系上下文,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2)情境朗读,读出肯定、快乐、平常的语气。

  3、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师:这种境界指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那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师: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

  出示:(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职责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完美愿望。

  师:这不但指是养花,更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说这是一种“境界”。

  4)联系实际: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5)小结:德国的风景真奇丽,德国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带着欣赏和赞美的情绪夸一夸德国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前后呼应,再感“美丽”

  1、师: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完美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作者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并没有改变”,在那里指什么?

  3、出示:写话练习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____________

  多么____________

  4、师:正所谓“桃花依旧,人面全非”,随着时光的流逝,世界无时不在发生变化,但德国——美丽的花没变,奇丽的景色没变,习惯没变,爱花之心没变: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男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全班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解梦,课堂小结

  1、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让人永远追寻!作者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梦想,一齐来读。(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猜一猜,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2、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四、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阅读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如:《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季羡林先生两次到德国,时隔四五十年,那儿的景色依旧。因此,在文章的结尾,季羡林先生不禁这样写道:“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2、出示“(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指名读)师:这个从前指什么时候?

  二、研读感悟,品味神奇。

  1、师:那时候的德国,有怎样神奇的景色呢?让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踏上季羡林先生读书时的德国吧,去寻找那片让季羡林先生感到神奇的景色。

  (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齐读:

  默读2、3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德国街头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为什么说这些景色是神奇的呢?

  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景色的神奇的?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找出重点词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书、找重点词句、思考,师巡视学情。)

  2、师:找寻到那片神奇景色了吗?(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指名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师:你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感受到景色美丽?指名交流,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点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2)(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齐读“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这些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齐读“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3)像这样描述鲜花盛开的词,你还明白哪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出示句子,指导美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4、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美丽?交流: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花的海洋说明花(多),(出示句子:不光这条街是这样美,任何一条街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应接不暇”: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那里的花十分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但是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但是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鸟语林里的鸟儿真多,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2)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指名说)

  大街上的车川流不息,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3)师:(出示6、鲜花盛开图及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里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们仿佛来到了花的海洋,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像走到了林荫道上,两旁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得人眼睛都忙但是来,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出示句子)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5)你在哪儿见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场景?(指名说)

  (出示公园花展图片)展此刻同学们眼前的,是老师国庆节期间去公园拍的照片,这就是公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你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么美的景色写下来吗?(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

  (出示7、小练笔:学生练笔。指名交流。评价:用词准确、句子生动、抓住了特点、能把这天学到的词运用到写作中去,真了不起!)

  (6)让我们透过朗读再现这神奇的景色吧!(男生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女生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

  7、过渡:为什么在德国会有这样神奇的景象呢?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找找原因吧!学生自由读,找出相关语句。

  (1)指名交流:为什么在德国会有如此神奇的景象?出示: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练习朗读。

  (2)正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会构成德国街头那神奇的景色。

  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走过任何一条街......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齐......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起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因为德国人......,所以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

  (3)是呀!就在一次次置身于这神奇的景色中时,作者很自然地有了这样一种感受,一种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耐人寻味。齐读。

  (4)这种境界指什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觉得(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6)同学们,自己在心中默默地再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我们从文中哪里能够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指名说,出示相应句子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为什么说这是耐人寻味的境界?(完美心灵、无私奉献、和谐友好相处、帮忙别人,快乐自己)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7)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有没有让你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人与人间的互相关爱呢?指名说。(打扫街道的清洁阿姨,他在为我们带来洁净的环境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干净、舒适的环境;做清洁卫生、帮忙同学;我为人人,不乱丢乱扔;走在任何地方都是干净的,也是人人为我;献血;过马路车让人,人让车;坐公交车先下后上;排队;)

  (8)看来,这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爱他人的境界的种子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悄悄开起。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你们想不想把它记在脑海里?那我们就先练习一下,试着把它背下来。(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练习背诵)

  来,带着我们的感受齐背诵第3自然段。

  小结:那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透过抓重点词,我们理解了资料,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读书方法。

  三、品味美丽,感叹神奇。

  1、时间飞逝,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再一次踏上德国街头,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出示句子:10、句子:“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个“美丽”打上了引号,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这美丽指的什么?(心灵美、种花的方式、情感、景色、品质精神、民族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正因为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私奉献的完美心灵,才会有这美丽的景色。(板书:美丽景色、完美心灵)

  2、这多年不变的美丽震撼着我们每个人,作者故地重游的时候,已由青年成了老年,当他再次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句子:11、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齐读最后一段。读到那里,你对神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指名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眼里。

  四、作业设计(出示13、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美丽景色-完美心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七):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述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资料,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方法:透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资料。

  指导思想:“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语文课堂网)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取“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主角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导学提纲:

  1、读通课文,学会“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3、课文是怎样写出德国奇丽的景色的?把课文中描述花美的句子积累下来。

  4、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6、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老先生再一次来到德国,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作者在德国到底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前,我们已经摘抄了描述花美的句子,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抽生读抄写的描述花美的句子)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段话中用了三个成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个成语,谈谈你的感受!

  花团锦簇:(花很多,很美)

  姹紫嫣红:(花朵五颜六色,漂亮)

  那么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这么美的花,你还能够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五彩斑斓)同学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正是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让看的人是“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眼睛看但是来),这足以说明在德国街头看到的花不但美,而且还怎样样?(多)

  那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海洋)

  此刻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看能不能透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些花的“美”与“多”(生练读)

  推荐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交流体会景色的奇丽。)

  师:(出示课件),看,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再次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齐读)

  师: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情绪会怎样?(高兴、愉悦、舒畅)那么就带上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如果能够把这么美丽的异国风光记在脑子里就更好了。(学生读、背诵。)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让我们看得人如――,――。)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就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设计了“在读中理解词句,透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德国的景美。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齐,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透过有感情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到达熟读能诵;)

  二、感悟“奇特的民族”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是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能够表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生读、划)

  交流: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同学们家里养花吗?你们为什么养花?(因为花美,自己欣赏。)

  师:我们养花为了自己欣赏,季先生可能跟你们一样的想法,所以当他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会是什么感受呢?(吃惊,奇怪,不理解)此刻就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的这种吃惊、不理解,读读这句话。(齐读)

  那么作者之后理解了德国人们的这种做法吗?(理解了。)

  师: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课文中的“人人为我”指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指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那么你觉得这两者就应那个做在前?(我为人人)

  也就是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这样的道理确实很耐人寻味啊!其实我们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也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值日生,图书角等)

  是啊,我们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得到很多,来大家再来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是啊同学们,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了季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主角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八):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以前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这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透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十分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之后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述“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那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理解“应接不暇”:“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那里的花十分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但是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但是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但是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但是来,这也叫——

  《3》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那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透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那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资料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能够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述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奇

  花团锦簇-丽-特-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的-的-我为人人

  景民

  色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透过描述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期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向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期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透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能够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完美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标:

  1、认知潜力培养目标:认识会写生字、生词;理解课文资料。

  2、实践潜力培养目标: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具准备:PPT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资料,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的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预设:

  课前互动

  一、简介作者,解读课题

  学习这组课文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请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抓住关键词语,再读

  简介本文的作者

  3、质疑课题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打开课本第150页,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找找问题的答案。

  2、这一课当中有几个词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

  (课件出示2组生词):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重点理解:莞尔一笑;重点指导书写:脊

  3、快速地浏览课文,试着找出季羡林爷爷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发自肺腑的赞叹。

  4、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同学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三、自主研读,想象画面,品味“奇丽”

  1、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述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

  (课件出示第一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花多花美)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引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然后【出示图片】朗读体会。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景色奇丽呢(家家户户)(任何)

  师:那么你们从哪些词中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山阴道应接不暇

  理解山阴道和应接不暇,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你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课件出示花景)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时此刻走在这如花的街头,原本疲倦了一天的人们——

  原本被烦恼困扰的人——

  原本漂荡在外的游子——

  四.交流,推想内涵,感悟“奇特”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德国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之后交流。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脊梁,大家演示,并采访。

  引出:在德国,“这个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一句。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完美的心灵。作者用了一句很精辟的话来表现他们的完美心灵,是哪一句

  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学生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完美的境界,接读句子。

  五.总结学法,积累语言,拓展创新

  1、领悟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板书:以小见大)

  2、小结本课的学习

  3、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

  脊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小见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背诵第三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步骤:

  一、回顾奇丽与奇特,感悟“人美”

  二、联系生活实例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三、感悟“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重点理解“美丽”

  2、作者他梦见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五、作业设计:

  1、小练笔,续写“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在梦里,季羡林先生看到了什么

  2、推荐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留德十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张永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播放德国相关图片,感受德国。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课文

  1.谈话:刚才大家在上课之前看到的那些图片是德国风景图,看完以后感觉如何?(指名回答)是的,德国是一个美的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一同走进德国,感受德国。齐读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个性有意思,注意读好,再来一遍。

  3.请大家默读课题,一边读一边想,你心中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在说着同样的一个话题,那就是: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齐走进课文。朱熹是我国南宋大教育家,他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看屏幕(出示朱熹说过的话)

  2.齐读。

  3.这些要求你们能做得到吗?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

  4..按照我们大教育家的要求读书,有收获吗?初读课文德国给同学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

  5.这是德国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那么德国在季羡林先生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印象呢?请打击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概括。

  6..学生回答,顺势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7.它“奇”在哪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把有关让你感受“奇”的资料画下来。

  三.认真研读,感受奇

  (一).感受家里奇

  1.课文中描述奇的资料很多吧!说能把找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屏幕出示

  2.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3.你读得字正腔圆,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你能不能推荐一位可能比你读得还好的同学。(推荐读书)

  4.孩子们,咱们班上哪些同学家不养花?举手给老师看一看。

  5.没有举手的说明都是家里养花的同学,那咱们能说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吗?

  6.请说“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出示)

  7.每一家,每一户都在养花,就叫――(示意读)

  师:奇就奇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8.屏幕上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到奇?看看谁是慧眼金睛。

  9.咱们看“脊梁”这个词,跟老师一齐书空一下。把这个词语跟老师读两遍。

  10.我们的脊梁在哪?指给老师看看,那花的脊梁在哪呢?谁能站起来指给大家看看。

  11.引导:如果花的脊梁朝外,那花朵就朝......如果花的脊梁朝里,那花朵就朝......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朝里,那一朵朵花就朝......

  他们养花和我们的确不一样,多么奇特的民族呀!

  12.看屏幕,老师说,同学们读屏幕上的话:

  我们喜欢花的人才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我们在屋子里看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时,他们是――

  师: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只能看到――(指名说)

  13.你说怎能不叫人称奇呢!这是从哪个角度看德国人养花的奇怪?(板书:家里奇)

  (二)感受街上奇

  1.文中还有一处写出花的奇,谁找到了?(指名说)

  师:好眼力!这是文中重点,重中之重!(出示)自由地吧这段话读一读。

  2.听老师读一遍。

  3.结合课文你明白“任何”是什么意思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对了,每一条街是,条条街都是这样,才能叫――(示意读)

  4.看课文,谁能把这段你认为个性美的词语找出来。

  5.出示,看老师书写这两个词语,注意它的写法。有人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我们试着读出它们的温度来。

  6.谁能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分别是什么意思?

  7.出示:这就是花团锦簇,这就是姹紫嫣红。你们平时还积累哪些词语也是描述花的吗?(举例)

  8.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把花的色彩和形态写出来了,透过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自由说)

  9.多美的景色呀!看屏幕,作者是如何描述花的多?

  大家明白刘谦吗?谁是他的粉丝,举手给老师看看。好!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要测试一下同学们和我的心灵是否能相互感应!我说上半句,下半句要大家把我心里的话说出来!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看来左边的,还想看......,看来楼上的,还想看......,看来远处的,还想看......,开了这条街,还想看......,老师的眼睛都忙但是来了,书中有个词叫――――

  10.一条街是――(示意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两条街是――

  条条街是――

  12.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走进这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自由读一读――谁能带我们走进这花的世界里(指名读)

  13.当我们置身在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里,就如同入了――(示意读)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马路比喻成什么了?

  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街的时候,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两边的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壁,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子,走在那里,这哪里是在赶路,这分明是在赏花,这哪里还有意思疲惫,这分明只有赏花时的心旷神怡。带着这份情绪,以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14.如果说前面是从家里这个角度写出了奇,那里又是从哪个角度写出的奇?(板书:街上奇)

  (三).感受永远奇

  1.课文中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能让人感受到奇。(看屏幕,出示)

  齐读,明白又是是什么意思吗?明白这是季羡林事隔多少年再次踏上德国土地吗?

  师:四五十年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过去了,以前的景色依然如旧,半个世纪,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是四五十年,我们可有由此推断,德国在将来,在更久远的将来,依然如此,这难道不令人称奇吗?读罢!

  2.这是永远的奇(板书)

  四.有景悟情,感受境界

  1.到了这时候,大家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这些都是作者在德国看到到奇丽的景色,感受到奇丽的民族。文中有一处对这个问题给了明确的解答,咱们小组合作找一找。

  2.哪个小组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出示)

  齐读,再读一遍,把颇耐人寻味的感觉读出来。

  3.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齐读(擦掉“?”)

  4.德国事个优秀的民族,从养花能够看出来。(示意读)这也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正因为有了(示意读)才有了这道奇丽的风景(示意读课题)。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随季羡林老先生走进德国,感受德国人养花的奇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其实,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一朵小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姹紫嫣红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玉树地震,举世哀恸,对“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最感同身受的,莫过于两年前遭受汶川地震的灾民们。当杯具再次上演,“我们要用行动报答爱”,一些当年的四川灾民选取毅然北上玉树,尽己所能地帮忙玉树百姓渡过眼前的这道难关。图片上的这两个人物一个叫宁健另一个叫刘安华。地震前他们在玉树开一家小餐馆,在玉树遭受7.1级地震的时候,他们每一天花掉近4000元费用,免费为灾区人们带给热饭热菜。当记者问起他们时,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在汶川遭受地震的时候,是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们走出困境,重获生活的期望,如今玉树地震,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忙他们。”多么崇高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呀!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期望大家要用感恩的心去发现人人为我,要用真善美的行为去付出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样?是谁?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强调生字的书写(那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比较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那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齐,靠在一齐,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齐就是──姹紫嫣红。

  ③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样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能够怎样读?还能够怎样读?能够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生交流原因。

  ②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此刻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完美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完美。

  3、此刻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完美。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这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此刻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明白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齐,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透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透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忙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必须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情绪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一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仅是这些。此刻我想明白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必须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齐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齐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