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古代十个历史冷知识

历史冷知识,历史趣味知识!
  • 宦官≠太监≠阉人
      这三个词表达的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但要细究起来的话,又不完全一样。
      宦官是皇宫中为皇帝及其他皇族成员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东汉以前,宦官并不都是阉人,东汉以后才一律用阉人。(不过也有个别例外,隋代的内廷宦官也不全是阉人)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卷七十八
      「太监」一词的出现比「宦官」要晚很多,有的说最早出现是在辽代,有的说唐代。反正这个词最初和宦官是不一样的,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开始融合。太监是高级宦官的称呼,不是随便哪个宦官都可以称太监的。
      到清代,太监才成为宦官的专称。也就是说,宦官、太监、阉人,这三个词是在清代才真正成为同义词的。
  • 东汉有个牛逼的宦官叫栾巴
      这人有可能是阉割不净,后来又「阳气通畅」了,还生了个儿子叫栾贺,官至云中太守。
      栾巴字叔元,魏郡内黄人也。好道。顺帝世,以宦者给事掖庭,补黄门令,非其好也。性质直,学览经典,虽在中官,不与诸常侍交接。后阳气通畅,白上乞退 ——《后汉书》卷五十七
  • 请一定要叫我太监
      明中期大太监刘瑾当道的时候。大臣们上奏疏都得一式两份,一份给刘瑾,叫红本。一份交到通政司,叫白本。
      奏疏里提到刘瑾都得称刘太监,不能直呼其名(听着像骂人)。某次都察院的奏本写了刘瑾的名字,惹得刘瑾大怒。
      最后还是都御史屠滽带着下属去下跪谢罪,才把事抹平了。彼时刘瑾气焰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刘太监而不名。都察院奏谳误名瑾,瑾怒詈之,都御史屠滽率属跪谢乃已。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 英国第一次派遣使团访华是1787年
      英国第一次派遣使团访华是1787年,遗憾的是,大使凯思卡特还没到中国就挂了,这次出访任务也就没能完成。
  •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有宵禁制度
      我国至少自西周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宵禁制度。老百姓晚上不许出门,不许到大街上闲逛。
      之后的时代也都沿袭这一制度,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就曾因为喝醉了酒而犯了宵禁制度,被抓起来一顿暴打,牙都削掉了。
      (温庭筠)醉而犯夜。为虞候所系,败面折齿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
  • 夜市
      宵禁制度在唐末逐渐放松,宋代进一步松弛,甚至于出现了夜市。但宋之后,元明清三朝又重申了宵禁制度,尤其是清朝,对触犯宵禁的人的处罚相当严厉。老北京城的宵禁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彻底废除。
  • 建安县
      建安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年号来命名的地名。东汉建安八年(197年)所置的建安县(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县松溪南岸),建安」为汉献帝刘协的年号。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
      江西省兴国县——「兴国」是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的后半部分;
      江西省景德镇——「景德」是宋真宗的年号;
      上海市嘉定县——「嘉定」是宋宁宗的年号。
  • 「烛影斧声」应该都知道吧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文莹的《湘山野录》,因为涉及皇家秘辛,这部书在宋朝可是禁书。不过不是太宗禁的,是徽宗。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文莹《湘山野录》
      这是关于「烛影斧声」的最早记录。
      诏:「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马涓《文集》,范祖禹《唐鉴》、范镇《东斋记事》,刘分攵《诗话》,僧文莹《湘山野录》等印板,悉行焚毁。」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徽宗崇宁二年四月乙亥条
  • 吴越王钱鏐
      就是给他老婆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那位。他有个小名叫「婆留」,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有异象,他爹觉得不详,要把他扔井里,他奶奶拦着不让,就留下来了,所以叫「婆留」。那口井也得名「婆留井」。
      钱鏐的陵墓也是现今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
      始诞之夕,皇考方他适,邻人急走告曰:「适过君家后舍,闻甲马之声甚众,非有盗乎?」皇考乃驰归,王已诞矣。复有红光满室,皇考颇怪之,将弃于井。祖妣知非常人,固不许,因小字曰婆留,而井亦以名焉。 ——《吴越备史》卷一
      这件事文莹的《湘山野录》里也有记载,不过《湘山野录》的说法是领居家的老婆婆阻拦,这一处细节有出入,其余都相同。
  • 古人都有名有字。
      互相之间以字相称。字中带有自己本身姓氏的,清朝以前只有文天祥一人。
      以姓入字,古无此例。惟宋末文信国天祥,以文山为字,其他殊无所闻。 ——朱寿彭《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三
  •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趣知识(qu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