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还是忠臣,究竟由谁来定义?

历史冷知识,历史趣味知识
  •  
       忠臣与奸臣,究竟应该如何分辨?
       结党营私者,是不是一定是奸臣?死社稷护君王者,是不是一定是忠臣?
       张居正是忠臣吗?可他死以后,朱翊钧认定他是忠臣,满朝文武都批判他,抄其家、削其爵,开棺鞭尸让人痛骂了几十年。
       王振是奸臣吗?可英宗最信任他,认为他在土木之变里是为国殉死,给他立碑立传,供奉过他塑像的智化寺,老百姓给的香火最盛,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把石碑推倒。
       忠与奸,究竟由谁来定义?
       隋朝有个大奸臣叫裴矩,出身清正廉洁的官宦世家,是当初跟着杨坚打天下的老员工。
       开皇八年,晋王杨广为元帅,南伐陈朝,裴矩就跟着杨广做幕僚。
       在杨坚在位期间,裴矩曾经平定岭南、讨伐突厥,减轻了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功勋卓著,一路高升。
       等到杨广即位,裴矩奉命经略西域,卓有成效,使西域四十多国皆臣服隋朝,拓疆数千里,史称「交通中西,功比张骞」。
       不过,杨广当了皇帝不久,就开始飘了,一把撕下他即位前艰苦朴素勤奋老实的面具,开始诛杀宗室、党同伐异,还强令各地进贡童女、征调民夫,大搞工程。
       杨广好大喜功,最喜欢搞面子工程,还听不得一点反话,朝中劝谏的忠臣不是被贬就是被杀。
       裴矩作为素有清名的两朝元老,这个时候没能坚守自己的底线,率先跪舔皇帝臭脚,不仅支持他修运河、建东都,还撺掇他江南风光好,吸引得杨广年年要出巡,折腾得民不聊生。
       裴矩因为会揣摩皇帝的心思,出了很多奇思妙想的点子,把杨广伺候得眉开眼笑,盛赞他「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倾,则矩以闻;若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大业六年,杨广到东都洛阳,正逢元宵佳节,各邦国都派使者来朝贺,裴矩以「蛮夷朝贡者多」为由,撺掇杨广召集几万名艺人,在端门街进行百戏表演,让官员百姓皆盛装华服前去观看。
       他还在三市店肆设置帷帐,大摆酒席,为了炫耀财富,将树木缠上丝绸,道路铺满地毯,一切酒席食宿都对外国人免费,闹腾了整整一个月。
       蕃民嗟叹不已,都称中原是神仙之地。杨广看到此情此景,「万邦来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大大奖赏了出主意的裴矩,但这场盛宴背后耗费的民力物力,却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  
       杨广犹不知足,他还想开疆拓土,征伐高句丽。
       裴矩早就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这一心思,进言道:「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
       「高丽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咱们中原的,先帝也很想征伐它,咱们如今怎么能让它仍为蛮夷之地呢?」
       一番话说得杨广心痒痒,当即不管四处生变的民乱,一意讨伐。
       三次伐高句丽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战果,反而严重消耗国力,动摇了国本。
       杨广意兴阑珊,南下巡幸江都。
       彼时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士兵也多有逃跑的,杨广大怒,让裴矩回长安接待外邦使臣,裴矩觉得北方不安全,称病不去。
       杨广急的团团转,裴矩却在这个时候进言,要皇帝把江都美女都集合起来,分给士兵发泄恣欲,以此鼓舞士气,杨广昏了头,竟下令照办。
       裴矩于是把全城的妇女都抓来,连尼姑道婆都不放过,强行让她们做了慰安妇。
       大业末年,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杨广,当时裴矩正在上朝途中,被士兵抓住。没想到,这群士兵先前因裴矩的进言娶到了江都妇女当老婆,对他心存感激,没杀他。
       武德二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杀,裴矩被窦建德俘获。
       窦建德觉得他是前朝重臣,对他十分礼遇,还让他做了吏部尚书。
       不过,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被李世民生擒,裴矩作为降唐的使臣,将崤山以东地区全部献给唐朝,又因此当上了唐朝的官。
  •  
       就是这么一个「悦媚取容」、几度易主的「大奸臣」,却在归降唐朝后跟变了一个人般,再不搞鸡鸣狗盗的花花工程,反而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李渊、李世民父子皆对他委以重任。
       李世民即位后,裴矩更是成了像魏征一般直言犯谏的谏臣。
       此时,裴矩已经80岁高龄了,李世民还不肯让他退休,仍然重用他为相。
       有一回,李世民决意惩治腐败,暗中派人行贿,结果有一个刑部的官员收受了一匹绢布,李世民大怒,想要处死他,裴矩进言道:「此人受贿,确实该杀,但陛下让人试探,就是故意陷害别人,这样钓鱼执法怎么行呢?」
       李世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地召集五品以上官员,褒奖:「裴矩能当官力争,不看朕脸色行事;如果每件事都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新唐书》中,说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他究竟是奸臣还是忠臣?
       司马光这样评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  
       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当官是为了个人前途,而非家国命运,所以当遇到昏君时,他们便会变成佞臣,施诡计、进谗言,落得个千古骂名也在所不惜。
       但这样左右逢源的人,恰恰是最有能力的人,所以,当他们遇到明君时,便会发挥最大的能量,于国计民生有利。
       如果不事二主的叫忠臣,那么裴矩这样的人就是天大的奸臣,魏征这样跟过六个主子的人,早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如果评判忠奸的标准是他们是否于国计民生有利,那么裴矩平岭南、通西域的功勋,足以登上千古名臣榜。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如裴矩这般,在隋炀帝的统治下,根本无木可栖,只有待在朽木上一同溃烂的份儿。
       裴矩是幸运的,他生在了家国乱世之隙,还有选择的机会,他也活得够久,能够等到明主降临。
       忠与奸,原本就难以分辨,正如同昏君与明君,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度量衡。
       开疆拓土的汉武帝算明君吗?
       可他治下的大汉帝国,卖官鬻爵、垄断盐铁、穷兵黩武,将国家的底裤都扒光了,老百姓苦不堪言。
       亡了国的崇祯算昏君吗?可他兢兢业业,除权阉惩奸党,勤政且廉洁,当世文人与百姓无不称其为「圣人」。
       于谦是不是忠臣?可是他为了保卫京师,抛弃了君王,对英宗来说,他是最不忠的乱臣贼子。
       魏忠贤是不是奸臣?
       可是朱由校认为他是忠臣,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他。崇祯抹脖子上吊前,身边的太监哭着说:若九千岁在,断不至此。
       古往今来,没有听说过因为臣子尽忠,昏君就变明君的故事,但却有裴矩这样,明君治世,奸臣变贤臣的故事。
       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后,太子朱标哭着说:「先有尧舜之君,后有尧舜之臣」,反过来说,有桀纣之君,方有奸佞之臣。
       不过,这忠与奸、明与昏,都是没法真正探究的,因为舆论永远掌握在「忠臣」手里,写诗、写书、写史的士大夫,自然会把与自己利益一致的一方划到忠臣行列里去。
       太多人喜欢分清黑与白,但这事儿,本就是灰的问题。
  •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趣知识(qu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