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知识11条: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

历史冷知识,历史趣味知识

    01、二名之禁

      三国人为何多取单字名?
       一则与王莽实施「二名之禁」有关。
       《汉书·王莽传》: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
       《汉书·匈奴传》: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二则与避讳有关。
       西汉皇帝,只有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汉平帝刘箕子,后改名为刘衎。
       到了东汉,皇帝皆清一色的单子名,如此可减少讳字。
       后,王莽虽覆灭,但取单字名之趋势已不可逆转,不仅东汉三国人,连西晋人也把取单字名视为理所当然。
       直到东晋,才打破了这一「戒律」,陆续有人取二字名。

    02、戏说张飞

      三国名人歇后语,数张飞最多: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卖针——人强货扎手
       张飞遇李逵——黑对黑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战关公——不念旧情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了
       张飞耍扛子——轻而易举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骑老虎——人强马壮
       张飞的妈妈——无事生非

       …
       可见民众对其青睐有加。
       史上,张飞相貌如何?
       《三国志·张飞传》中并无一字涉及张飞容貌。
       《三国演义》对张飞相貌的描述,源自《三国志平话》:生得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
       网上所传张飞颇有文艺修养,尤擅书法等, 且证据多多。
       三国张飞《真多山游记》:王方平采药此山,重子歌玉泸山涧。雪,住宿方行。
       南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
       元代吴镇《张翼德祠》: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
       明代杨慎《丹铅总录》: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
       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清代翻刻《张飞立马铭》: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
       这些或缪传,或戏说,不足为凭。

    03、黑惨蒋干

      三国演义第45回:
       建安十三年(208年),长江两侧,剑拔弩张,赤壁之战一触即发。
       是时,蒋干这货毛遂自荐,过江劝降老同学周瑜。
       不想,劝降不成,在群英会上反被周郎当猴戏耍了一顿。
       夜半,蒋干暗伸贼手偷了一份假情报,乐颠颠的回去向曹老板请功。
       结果,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脑瓜子落了地,曹老板心里那个气呀。
       于是,蒋干盗书遂成笑柄…
       三国演义第47回:
       是时,黄盖受责,阚泽来曹营献纳降书,曹老板虽得二蔡书信确认,心中仍存疑惑。
       于是,蒋干又自告奋勇,二次过江以探其虚实,引来凤雏庞士元,连环计遂成。
       后,周郎一把大火烧得曹老板外焦里嫩, 83万大军遂葬身火海。
       至此,蒋干遂成三国最坑老板之员工,臭名远扬…
       其实,史上之蒋干绝非如此不堪。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如是载:
       初太祖闻周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可见如下几点:
       一则蒋干才华出众,口才独步江淮,实为一俊才。
       二则蒋干非毛遂自荐过江见周郎,而是受曹老板派遣。
       三则周郎以礼相待老同学,实无群英会、蒋干盗书、借刀杀人之情节。
       四则蒋干过江仅此一次,后庞统巧授连环计与蒋干无关。

    04、华容释曹

      三国演义第50回:
       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
       不想,诸葛亮派关羽在此埋下伏兵。
       是时,老曹人困马乏,损兵折将,已无力再战。
       关羽念及老曹往日之情份,不顾军令状,遂放虎归山…
       其实,《三国志·武帝纪》并无曹操败走华容道之记载。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先主传》也无相关记载:
       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说,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损失惨重,军中又爆发瘟疫,遂大败而归。
       不过,在裴注引《山阳公载记》中,其真相渐然浮出水面:
       公(曹操)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其一,赤壁兵败后,老曹确实从华容道撤军。
       其二,曹操在华容道撤退时,刘备军并未提前抵达设伏。
       当然,不是刘备故意放走曹操,而是去晚了。
       其三,跟演义最大不同点,关羽并未出场。
       可见,华容道释曹跟关羽没啥关系,而是刘备所为!

    05、颍川奇士

      颍川(今河南禹州等地),可谓三国奇士「大本营」。
       如,司马徽、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陈群、枣祗、钟繇、钟会、徐庶、辛评、辛毗、荀谌、郭图…
       坊间有一传言:三国谋士半数出自颍川。
       此种说法,虽颇受质疑,不过曹操还是认同的,因这些奇士多被老曹收之麾下,为其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为何三国颍川会出现如此多的超级谋士?
       一是颍川地理位置优越,居中原腹地,靠近首都洛阳及许昌,属于京畿地带,类时下的京津冀都市圈。
       史载,东汉时颍川「高仕宦,好文法,喜争讼,多朋党」。
       说,颍川多出高官,文风极盛,盛产饱学之士,且热衷于参与朝政,朋党众多,此为其后代及门生出仕为官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是颍川多豪门大族,据统计达13家之多。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荀氏家族的荀彧、荀攸,而其祖上皆为汉朝高官。
       还有,钟氏家族的钟繇、钟会,其祖上皆在朝为官,家世显赫。
       另外,「九品官人法」的创建者陈群,亦在其列…
       注意,颍川各豪族绝非独来独往,他们或为师徒,或为同僚,或为姻亲,抱团取暖,结成了一张硕大的关系网,组团进入政界。如,戏志才、郭嘉、陈群等人,皆由其同乡荀彧推荐给老曹的。
       对此,《三国志》、《三国演义》皆多有记载,且看《三国志》如是载:
       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06、文聘躺赢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主曹丕驾崩,曹叡(204年—239年)即位。
       是年秋,孙权欺初登大位、时年刚22岁的小屁孩曹叡年轻便趁火打劫,亲率数万吴军北伐。
       天公不作美,时值秋雨连绵,江夏魏军防御设施已多被雨水泡坏。
       吴军突至,江夏守将文聘有点抓瞎,军民多在外屯田,回城补修防御工事已来不及了。
       时守城军士皆惊慌失措,都等着文聘拿主意。
       咋办?
       「凉拌,都给我回营去睡大觉去,有敢妄动者,斩!」
       于是,文聘严令城中军民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吴军窥见,他自己也待在府中睡觉。
       孙权发现魏营偃旗息鼓,担心有诈,立即下令撤退。
       此乃文聘疑兵之计,实为三国空城计一真实版。
       此段史实,鱼豢《魏略》如是载:
       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陈寿《三国志》亦有相关记载:
       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
       瞧,大同小异,孙权撤军时,文聘率兵追击,嘁哩喀喳,收获了吴军无数个脑瓜子。
       为此,魏主曹叡龙心大悦,文聘这觉睡的好,加薪增邑五百户。

    07、六出祁山

      史上,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
       一伐,为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赵云出斜谷作疑兵,诸葛亮率军攻祁山,获陇右天水等三郡,更收服了姜维,形势一片大好。然鹅,马谡失街亭…
       二伐,为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在陈仓与郝昭互撕二十多天,无功而返。
       三伐,为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兵进攻武都、阴平,三伐曹魏…
       在此补一笔,建兴八年(230年),曹魏转守为攻兵进汉中,诸葛亮急调援军防守。后因连月大雨,魏军无功而返。此战实为防守,更与岐山无关。
       四伐,为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率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归途中,蜀军伏兵杀了张郃。
       五伐,为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军出斜谷,在五丈原欲与魏军决战。不想,五丈原竟成一伤心地…
       可见,诸葛亮北伐曹魏五次,而由岐山出兵不过两次。
       六出祁山,不过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实为诸葛亮北伐一代名词。

    08、王朗之死

      其实,这场嘴炮与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样不靠谱。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大将军曹真都督陇右诸军马抵御蜀军进攻,司徒王朗并未随军出征。
       《三国志·明帝纪》如是载:
       (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资治通鉴》亦有相关记载:十一月,司徒王朗薨。
       史书记载王郎死时,此战已结束有大半年了,即便王朗随军出征,也未必曾与诸葛亮对骂;
       即便对骂,也没有当场被骂死。
       另,诸葛亮和王朗皆为山东临沂人,俩人还是老乡。
       《三国志·王朗传》: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县)人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也。

    09、中日邦交

      后汉三国时期,中原王朝虽战乱不止,但对东洋日本而言中国仍属强国之列。
       时,日本称倭奴国。
       三国时,日本曾在9年内5次向中原曹魏王朝进贡,且两国多次派使者互访。
       《三国志·东夷传》如是载: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其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

    10、魏蜀吴燕

      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国——燕国。
       三国演义第106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说的就是这事儿。
       当时,辽东公孙渊在曹魏后院整事、与东吴勾三搭四,整出不稳定因素。
       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
       至此,叔能忍而婶不能忍。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
       结果,燕国立国不到一年,公孙渊及官员千余人被团灭。
       装逼者死的很难看。
       《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

    11、质疑廖化

      蜀汉景耀元年(258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共起蜀兵二十万,拜辞后主,径到汉中。
       年近八十的廖化廖老爷子,被大将军姜维委以先锋官之重任。
       至此,人们自然就想到了那句民谚: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于是,廖化便悲催了,或庸才一枚,或矬子堆里拔大个…
       史上廖化真这么平庸吗?
       其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三国演义没说,三国志等正史亦无载。
       此俗语,出现只有一百多年,出自清人丁逢甲小说《扫迷帚》第24回。
       小说原文:
       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至于《三国演义》说,廖化在吕蒙白衣过江偷袭荆州后曾单骑突围到上庸求刘封出兵救援被拒后,大哭离开,直奔成都而去…
       其实,此亦是小说虚构情节,关羽惨败后,廖化暂投降了东吴。
       然而,廖化 「身在吴营心在汉」,时刻都在筹划回归蜀汉。
       后,在刘备兴兵伐吴之际,廖化假装患疾病逝,携母逃离东吴,于秭归与刘备不期而遇…
       《蜀书·宗预传》: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廖化此忠心之举,令刘备龙心大悦,加官进爵,一路开挂…
       另,《三国志·王平传》裴注引《华阳国志》载: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说,王平、句扶、张翼、廖化四人当时基本齐名。
       后,廖化为右车骑将军、中乡侯,实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绝非平庸之辈。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趣知识(quzhishi.com)

    » 三国历史冷知识(2)
    » 三国历史冷知识(1)
    » 关于东汉的12个历史冷知识
    » 微历史:三国演义中50个真真假假历史事件
    » 关于三国东吴的历史冷知识(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 被《三国演义》歪曲的三国历史冷知识
    » 读三国演义,品14个「三国之最」冷知识
    » 18个三国历史冷知识(来自正史)
    » 《三国演义》冷知识18则
    » 陈寿:《三国志》在线阅读
    » 罗贯中:《三国演义》在线阅读
    » 《三国志》精华50则:句句智慧,读懂受益一生!
    » 三国小知识11条:除了魏蜀吴,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