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经典谚语,最直白的言语,最深刻的道理…

文史常识知多少?文史常识, 文史知识, 文史常识大全

      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
       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是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处处有根,言简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今日我们摘选10句谚语,与大家共读。

  •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可准信。
       亲眼看到的事,还恐怕未必是真的;背后人的议论,怎么可以信以为真。
       元末明初四大传奇剧本之《杀狗记》第七出有言:“官人,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可准信?二叔是读书之人,只有敬长之心,那有害兄之意?”
       古人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对于别人议论他人的言语,最好是充耳不闻。那些流言飞语,相信不得,就算是亲眼所见的事情,也有可能看到的只是假象,更何况是那些不负责任的随口一说呢。古人亦有云: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议论是非,说明他本身就有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境,冷暖自知。一个旁观者如果横加议论,说明他说话随便,乱下判断,这样的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是非的旋涡,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遭受灾祸或获取幸福并无什么门径,全是人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子无然,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亦作“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其实是一句符合客观实际的处事箴言。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别人就是你行为态度的一面镜子,你是善意的,别人也会对你表示善意;你是恶意的,别人也会对你表示恶意。所以说是祸是福,都是由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
  • 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
       积攒钱财不易,败毁家业却很容易。
       克非《春潮急》中写到:“‘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顿顿吃干饭,不是我们这号人!”亦作“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就像水推沙”。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这样的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仔细想想,起高楼与宴宾客的时间,远远长于楼倒塌的时间。建设总是长远而艰难,毁坏总是轰然崩塌,是一瞬间的事。梁武帝在侯景之乱时,发出了一句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复有何恨。但他这话是言不由衷的,正是自己亲手弄丢了辛苦得来的东西,才会遗憾满腹,难以消释。所以,每个人应该懂得珍惜,不要让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轻易地失去。
  •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早知道今天会是这种情况,后悔当初不该那样做。
       《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既有今日,悔不当初。我本来不要难为你的,但是文某人少的钱总得补上。”亦作“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遗憾是一环套一环的,解决了这个,还有那个,遗憾总是很多。但人不能一味地自怨自艾,沉浸在懊悔的情绪里不能自拔,应该一切朝前看,用将来的获得弥补往日的失却,这样既对社会有贡献,也对自己有好处。
  • 三月思种桑,六月思筑塘。
       春天养蚕时才想起种桑树,夏天雨季才想起修水塘。比喻缺乏远虑,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明代袁采《袁氏世范》中写到:“今人往往抗旱之际常思修治,至收刈之后则忘之矣。谚所谓三月思种桑,六月思筑塘,盖伤人之无远虑如此。
       等到养蚕时才想到种植桑树,怎会有好收入?等到六月里庄稼要浇灌时才想到修筑水塘,怎会有好收成?所以说没有深谋远虑的人是可悲的,因为缺乏远见,常常错失良机,最后扼腕悲叹。为人处世,要高瞻远瞩,才能长远。
  • 话到舌尖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
       说话要谨慎,做事要礼让。
       《济公全传》第一百四十一回:“我出家人以慈悲为门,善念为本,说话要留口德,不能明说,常言道话到舌尖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能伤人,更能暖人,如何化伤人之言为暖人之语,全在一念之间。若在急怒之时,话到嘴边留半句,这便是口上留德。做事也不可太绝,礼让三分,有容人之量,心中自然天地宽。
  • 看我不重,看人不轻。
       不看重自己,不轻视别人。
       《生绡剪》第四回:“总之,看我不重,看人不轻,一副水到渠成的肚肠,天理人心也肯多帮衬他几分。”
       老子曰: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一个人有大患,首先就在于他把自己看得太重,如果不是把自己看得很重,那就不会斤斤计较,不会那么在意得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了。过分看重自己还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自然地看轻别人。这样别人的需要和爱好等都得不到尊重,你不尊重别人,别人就不尊重你。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将自己与别人放在相等的位置上,既不看重自己,也不看轻别人,反过来也是,既不看重别人,也不看轻自己。
  • 人无刚强,安身不牢。
       人没有刚强性格,难以在社会上立身。
       《金瓶梅》第一回:“常言:人无刚强,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上这样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的人。”亦作“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人生不易,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甚至是灾难。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是性格不够刚强,很容易被生活的洪流挤兑得一退再退,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刚强有为,不断进取。
  • 事若求全何所乐。
       处事样样都要求圆满、齐全,哪里还有愉快的时候。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苏州半园》: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今俗称“南半园”。入门处,原有王文治一联:“事若求全何所乐,人非有品不能闲”,点出了造园的立意。
       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人生难完满,而人也无完人,如若孜孜以求人与事的完美,无异于将一条沉重的锁链套在自己的身上,举步维艰,闷闷不乐。正确的做法是正视现实,承认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宽以待人,也宽以待己。
  • 去时留人情,转来好相见。
       旧谓与人相处,即使分别了,也要留点情面,日后好再相处。
       《隋唐演义》第十四回:“古人说尽了:‘去时留人情,转来好相见。’当初我叫你不要这等炎凉,你不肯听。如今没面目见他,你躲了罢。”
       《菜根谭》中说:“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格言联壁》概括说:“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为人处世,我们应该做到“留有余地“,若对人、对己、对事不留余地就会无法补救,让自己难堪。
  •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趣知识(quzh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