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肉


——狐肉(《唐本草》)


【来源】

为犬科动物狐的肉。


【动物形态】

狐(《诗经》),又名:龙狗、毛狗。

体长60~90厘米,尾长40~60厘米,体重5~10公斤。外形似狗而略细长,颜面部狭,吻尖,耳大,四肢比较短,肛门附近有臭腺,能分泌可憎的狐骚气味。尾毛蓬松。毛色变异很大,一般头部灰棕色,耳背面黑或黑褐色,唇和下颏到前胸部暗白色。背红棕色,颈、肩和身体两侧稍带黄色。胸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部与背色相同,尾尖端白色。四肢浅褐色或棕色,外侧有宽狭不等的黑褐色纹。

栖居森林、草原、丘陵等处的树洞或土穴中。嗅觉、听觉发达,昼伏夜出,行动敏捷。食性很杂,喜食老鼠、野兔、各种野禽;此外,亦食昆虫、蛙、鱼及野果;有时盗食家禽。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青海等地。


本动物的头(狐头)、四足(狐四足)、心(狐心)、肝(狐肝)、胆(狐胆)、肠(狐肠)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

甘,温。


①《食疗本草》:"温,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③《纲目》:"甘,温,无毒。"


【功用主治】

补虚暖中,解疮毒。治虚劳,健忘,惊痫,水气黄肿,疥疮。


①《唐本草》:"作腥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


②孟诜:"补虚,又主五脏邪气。"


③《医学入门》:"补虚,治健忘。"


④《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4~8两。


【选方】

①治惊痫,神情恍惚,语言错谬,歌笑无度:狐肉一片及五脏,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并得。京中以羊骨汁鲫鱼替豉汁。(《食医心镜》狐肉羹)


②治水积黄肿:狐肉配陈腊肉炖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疥疮不瘥:狐肉、一支箭,夏枯草、蒲公英、侧耳根。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