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根


——莨菪根(《纲目》)


【来源】

为茄科植物茛菪的根,植物形态详"天仙子"条。


【采集】

秋季拔嫩全株,切下根部,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

根中生物碱多于叶,除含天仙子胺和东莨菪碱外,尚合去水阿托品,托品碱和四甲基二氨基丁烷。


【性味】

①《纲目》:"苦,寒,有毒。"


②《本经逢原》:"苦辛,有毒。"


【功用主治】

《纲目》:"治邪疟,疥癣。杀虫。"


【用法与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2分。外用:捣敷。


【宜忌】

①《本经逢原》:"多食令人狂走。"


②《内蒙古中草药》:"内服慎用,心脏病、心力衰竭者忌用。"


【选方】

①治疟无问新久:捣莨菪根烧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强弱用之。


②治癣:捣良菪根,蜜和敷之。


⑨治狂犬啮人:捣茛菪根,和盐敷之,日三。


④治恶刺:莨菪根,水煮,浸之,冷复易。(①方以下出《千金方》)


⑤治趾间肉刺:莨菪根捣汁涂之。(《纲目》)


【中毒】

莨菪根外形颇似胡萝卜,常杂长于葫萝卜地内,故有误食中毒者。其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曾报道8例生食或熟食"胡萝卜",2~4小时后发生下述中毒症状:㈠颜面潮红,瞳孔散大,腺体分泌减少;㈡步伐不稳,平衡失调;㈢意识不清,出现丰富、生动的视幻觉。上述中毒症状可能系本品所含托品碱类生物碱所致。中毒患者,经一般对症治疗均获痊愈。


【名家论述】

《本经逢原》:"今人用(莨菪)根治噎膈反胃,取其性走,以法胃中留滞之邪,噎膈得以暂开,虚者误服,为害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