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全


藿香正气丸


【处方】

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

【制备方法】

以上十三味,取广藿香、陈皮、白术、厚朴、生姜以70%乙醇为溶剂,半夏以45%乙醇为溶剂,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稠膏;取紫苏叶提取挥发油,残渣与大腹皮、大枣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稠膏;取白芷、茯苓、桔梗粉碎成细粉;甘草部分粉碎成细粉,部分制成浸膏;将上述各膏、粉混匀,加入紫苏叶挥发油,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药方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物组成。暑月外感挟湿,气机阻滞,波及三焦。外感风寒之邪,卫阳被遏,则出现恶寒发热等表证;湿阻气机,乱于上焦则胸膈满闷,逆于中焦则恶心呕吐,阻于下焦则肠鸣泄泻。故本方以广藿香一味,芳香化浊,理气和中,解表散邪为君。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滞为臣。三药相伍则解表化湿之功益彰。姜厚朴、大腹皮理气祛湿化滞;陈皮、制半夏理气降逆,和胃化湿;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助运;桔梗宣肺利膈,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为使药。诸药合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俾风寒解而寒热除,表气通而湿滞化,气机畅而胸膈舒,脾胃调而吐泻止。

【剂型规格】

①水丸剂:每袋9克;②蜜丸剂:每丸9克;③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克。气芳香,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

口服。温开水送服。①水丸剂:成人一次6克,每日2次;②蜜丸剂:成人一次1丸,一日2次;12岁以下小儿服成人二分之一量,婴幼儿需遵医嘱;③浓缩丸:一次8丸。

【使用禁忌】

忌生冷油腻。

【临床应用】

本药是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之剂,多用于感冒、呕吐、泄泻、霍乱、湿阻等病症。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缓。暑月外感最易出现这种外感风寒、湿阻气机的病机,故本药为暑天之常用药物。

1.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而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西医之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2.呕吐:表现为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者。西医之急性胃炎而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范围。

3.泄泻:表现为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西医之急性肠炎而见上述表现者,可按此治疗。

4.霍乱:表现为突然呕吐下利,便下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胸脘痞满,恶寒。急性胃肠炎,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属之。

5.湿阻:表现为胸脘满闷,纳谷不馨,恶心嗳气,腹胀便溏,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口中黏腻,不欲饮水。西医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可按此治疗。

【贮藏】

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