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阅读答案

  《滴水之恩》题目与答案: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答案: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回到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忙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明白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资料,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答案: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回到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忙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问题二】

  1、文章写了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2分)

  答案:感恩

  2、本文第(2)段对金龙成绩、品行、外貌、成绩和家境的描述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与后文中金龙的变化构成鲜明的比较,突出文章主旨。

  3、结合具体语境谈谈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任选一个回答)(2分)

  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十分斯文的男生。这令我十分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答案:居然;表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我看到金龙变化后的惊讶。

  “惊喜”写出了“我”意外发现金龙是一个本质不坏的同学时的情绪。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剪裁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清结合文章资料具体分析。(3分)

  答案:详略得当(或有详有略)(1分),本文围绕“滴水之恩”写了三件事,其中有关金龙的事写得具体详细,而写女孩儿的故事和学音乐的年轻人的故事写得简略概括。(1分)更突出表现文章叙述的中心。(1分)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人物?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老师藤野先生的关心的感激和怀念。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恩。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海伦凯勒的《在塑生命》等,只要是学过的课文,适当即可。

  27、谈谈阅读文章后获得的人生感悟?(3分)

  答案: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忙过自己的人,要懂的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补充题不计总分)对于本文材料的运用你有什么疑问,并说说你的看法。

  疑问:文章中写女孩和年轻人的事例能够删去。

  看法:本文与写金龙为主,去掉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补充题不计总分)从文章第(1)到第(12)段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2分)答案:

  参考答案:倒叙,(1分)这样写使文章曲折有致;留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

  【滴水之恩原文】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能够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回到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向朝东走,别走岔路就能够走回去了。“留意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最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貌。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必须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之后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此刻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忙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相关阅读】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滴水之恩》读后感

  最近,我在《意林》里读到一篇文章——《滴水之恩》。

  文章讲的是美国人乔治的妻子的了一种怪病,但是他带着妻子跑遍了全世界,却久治不愈。之后他们来到了中国北京。但由于语言障碍,不得不雇一名翻译,他请来了一个贫困生赵小宁,由于他们为了医治妻子的病几乎花光了全部家当,所以赵小宁的工资被压得很低。一天,赵小宁的一个同学来告诉他,有一个外国人将企业开到了中国,需要两名翻译,报酬相当丰厚。赵小宁犹豫了一会儿,最终留在了乔治身旁。第二年,乔治的妻子去世了,赵小宁大学毕业了,三分之二的同学没有着落。一天,乔治寄来一封信,说他将要将企业开到中国,需要一个中国方面的代理人,一个月八万美金。对于赵小宁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赵小宁理解了同学给他的差事的话,就不会得到这份更好的差事了。

  而这一切,却只但是是三年前赵小宁做了对乔治有帮忙的几件小事,但是此刻赵小宁却在危急时刻得到了乔治莫大的帮忙。真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

  看来,如果有两个“鱼饵”在同时诱惑你的话,你就要以道德与良心作为选取标准。如果你理解别人的恩惠和付出,请你永远记住他,并在他危急的时候及时帮忙他。


穿透灵魂的微笑阅读答案

  答案1.在括号内选取适宜的词:劫难、伤害、坚信、淹没

  2.在[   ]处填上适宜的关联词:虽然 但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一筹莫展:救援人员救不出小女孩而感到没办法。遍体鳞伤:小女孩因泥石流而全身受伤了。

  4.V字形代表[信念和精神]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穿透灵魂的微笑,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5.你是怎样理解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这句话的?

  答:此刻,世界一片静默,只有小姑娘内心蕴含的信念和精神,那苦难中依然微笑的坚强不屈的灵魂在闪光。

  6.小女孩的微笑蕴含的坚强不屈的信念和精神,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所以这微笑是穿透灵魂的。

  7.读了穿透灵魂的微笑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一个小朋友能用微笑去应对死亡,其实是很勇敢的事,我觉得那个微笑包含着她对拯救她的人的答谢,更是她相信会有人来拯救她,虽然失败了,但是她明白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很努力了,此刻她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用微笑去给所有人打气救其他人吧......

  【穿透灵魂的微笑原文】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劲和头部。及时赶来营救人员围着她一乔迁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都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了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救援人员挥手致谢,两手做出胜利的V字型。她坚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部队必须能救她。但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来。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洋溢着微笑,而且手臂一向持续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穿透灵魂的微笑,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相关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读后感一:

  这天我阅读了一篇课文阅读,标题叫做《穿透灵魂的微笑》,这是一件发生在非洲,火山爆发,随着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有一位14岁的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给人留下了庄严而悲伤的一幕。我从中体会到了小女孩蕴含的信念和精神。

  这场泥石流把农田,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灾难,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被泥石流困住,她遍体鳞伤,但她却没有叫一个‘疼’字,这一点能够看出小女孩的坚强的毅力,一个仅仅14岁的小女孩就有这么坚强的毅力,这点很值得我们赞叹,她两臂做出表示坚信政府来营救她,但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向持续‘V’字形,小女孩虽然处在生死的边缘,营救员也无能为力,只能无奈看着这个生命消失,但小女孩所流露出的感恩的笑容回应每一个人。

  2011年6月3日,多家媒体报道了来自四川大英的6岁小姑娘邓平平的故事,2009年11月27日一场车祸造成了平平父亲脚粉碎性骨折,巨额的医疗费加上漫长的恢复期,平平的母亲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在2010年5月间离家出走,再无消息,整个家庭都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当平平的父亲绝望的时候,6岁的平平竟用她稚嫩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这位姑娘具有独立、孝敬父亲、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质。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我们去感恩,我们不要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我们就应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穿透灵魂的微笑读后感二:

  捧起一本书,几个熟悉的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禁让我回想起那篇文章。再次品读,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想忍住,可泪还是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我眼里跳出,顺着脸颊滑了下来。

  那是一个火山爆发后的夜晚,泥石流狂泻而下,山脚下的小村庄被淹没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泥石流中,只露出双臂和头部。等待着救援人员,赶来的救援人员没有一点办法。她却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读到这时,我在内心深深的自责。是啊,小女孩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她抱怨了吗?没有。她哭泣了吗?没有。而是咬紧牙关,给人们留下一个灿烂的微笑。而我呢,若在那样的时刻,我定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放弃自己。继续品味着文章,我又被深深的震撼了。也许是明白死神即将来临,她不停的向人们挥手致谢,做出胜利的V字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竭尽全力也没能从泥石流中救出她来。小女孩却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不论是在场的哪个人,必须都会被小女孩生死关头那一个充满期望的v字形所震撼。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我戴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那一年的非洲,那一个小村子里,那一个小女孩旁。那时,周围定是一片静默,只有小女孩的信念和精神在苦难中闪闪发光。是啊,死神能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去小姑娘生死关头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夺不去她那在生命边缘震撼世界的力量。

  合上扉页,我的脑海中久久的回荡着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我欣赏小女孩的不屈与顽强,和她最后一刻的那份乐观与感恩。

  穿透灵魂的微笑》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穿透灵魂的微笑》。文中小女孩应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感动不已。

  文章讲的是非洲一座火山爆发时发生的一个动人故事。一个小女孩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埋住直到她的颈部,她的双亲也被这次灾难夺去了生命。她伸出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她坚信政府会派来的营救人员必须能够救她。但是,营救人员倾尽权利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掩盖。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向持续着“V”字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故事中的小女孩坚强无畏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一个被埋在泥石流中的孩子,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呀,但她始终没有喊一个“疼”字,她咬牙坚持着,微笑着。死神能够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这使我想起了2008年5。12大地震中,那一个个应对死亡毫不畏惧的、绝不退缩的生命。他们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之中,他们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带走,但他们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死神。那个乐观的“可乐男孩”,那个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朋友……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奇迹,都能在应对死亡困境时,展现出震撼世界的力量!“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小女孩那穿透灵魂的微笑,那在生命边缘蕴含着的令世人震惊的意志,深深地,深学地触动我的心灵,使我感受到乐观的信念及

  精神。尽管女孩到最后没能逃脱死神的魔掌,但她应对死亡时的坦然,坚强的毅力,给生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期望!死神能够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人们对生命的乐观信念和必胜的精神。

  《穿透灵魂的微笑》中小女孩的精神感动着我,也为我们更好地诠释了信念。用微笑坦然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和失意。让我们更坚信,永远最坚强不屈的,是在苦难中的微笑,高扬信念旗帜的伟大灵魂。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中“之后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述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案: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潜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透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述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资料,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潜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状况来确定,有时要素能够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常见的如: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比较、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取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带给方便。解答此类题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取题我们还应透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取最有把握的一个。答案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述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田野上的白发原文】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之后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职责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样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明白,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相关阅读】

  读《田野上的白发》有感一:

  “世上只有妈妈好……”走过家附近的幼儿园,我听到了这歌声。是啊,每个人都有妈妈。《田野上的白发》中的母亲是个吃苦耐劳的母亲。自己的丈夫卧病在床,小儿子要人照顾,又要管田,全家里里外外都是她操持。50岁,在此刻成立的女人,都仍是一头乌黑的秀发,但她却白发苍苍。半夜时人人都在休息的时候,她却还在地里敲盆赶鼠。

  在我眼里,似乎当了母亲的人总是忙碌的。之间得妈妈每一天8:00出发去上班,晚上5:30才下班,来来去去还要半个小时的路程。上班那么辛苦,她到了家里也不闲着。做饭、吸尘、遛狗、拖地、擦桌子、洗碗……她总是“抢”着做。每一天在家里看到的,就只是她忙碌的身影。做这做那,却从未有半句怨言。我的妈妈也是这般的辛劳,看到她疲倦地躺上床时,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酸楚。

  妈妈们总是那么一个吃苦耐劳的形象,关怀着家里的每个人,苦的、累的、全都往自己身上揽。妈妈,我爱您!

  读《田野上的白发》后感二:

  花开地再绚丽,最后还是将花瓣送回了滋润她成长的那片土地。因为她明白,没有它的奉献,何来她的明艳?她懂得感恩。――题记

  母爱是水,滑过我们的咽喉,甘醇可口。母爱是风,拂过我们的心头,心定神清。

  看到那《田野上的白发》,母亲那满头的芦花,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个一人操持家里里里外外的母亲,看到了、她弯着腰在田野上敲盆赶鼠,她的身影在田埂里晃动着,她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着。那一幕,催人泪下。那一幕,动人心弦。母亲的白发温暖了作者的心灵,也温暖了我。

  也许我们一向都在寻找一个能准确地代表母爱的动作,然而我忽的发现,此刻我脑海中浮现出的那一幕,母亲弯着腰的那个画面,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

  没错,小时候,母亲背着我,将我轻轻托起,驮到背上,我感受到了母亲年轻的心跳,那温暖柔软的背也总能让我安然香甜地入睡,不懂事的我却总不明白感谢母亲,感恩她的辛劳,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舒适。

  但是,光阴似箭催人老,我总有长大成人的那天,母亲也终将会迈向花甲之年,也会像文中的母亲弯着腰步履蹒跚,原本的满头青丝也因岁月的辛劳染白。谁言寸草心,能报得这三春晖?到那时,我已有潜力回报母亲。但还是让我再牵着母亲的手,与她一齐慢步前行。看着母亲祥和的笑容,看着母亲的银丝在风中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也飘拂出从前的种种回忆。

  母兮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应对母亲的付出我们怎样能无动于衷?母氏劬劳,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母亲。是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又何止是滴水?而此刻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为她分忧解劳,不要让她为自己操心,也不要为了琐碎小事而争执,珍惜这份可贵的母爱。

  感恩是明白“衔环结草,以恩报德”,感恩是懂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恩是了解“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感恩是关羽华容道上放走曹操,感恩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顺……让我们心怀感激,让生命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