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资料

  精选阅读(1):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上元,内含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因些,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完美愿望。儿童顺口溜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还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带给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民俗表演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个性签字

  精选阅读(2):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一、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完美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刻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二、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构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建立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向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个性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资料,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搞笑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最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必须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这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方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齐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能够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十分。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最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正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四、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刻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向延续到这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期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带给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期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盼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因此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刻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那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正因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能够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方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精选阅读(3):

  元宵节的资料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汉族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构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十分。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

  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向延续到这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因此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期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正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资料。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能够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十分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说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一):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述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上学的路上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一样的民族,穿戴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也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声和看热闹,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多么羡慕!

  教学本课,我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的教学――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哪些不一样学生找出了许许多多的不一样,例如:民族小学的学生是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来到学校的,而我们是从开阔的马路上来到学校的。同学们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景象:早晨,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欢快地走在上学的路上,空气多么清新,景色多么美丽。之后又有学生找到了:民族小学有古老的铜钟挂在打青树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曳,而我们的学校没有这些景物。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上发出的声音是多么悠长,清脆,想象凤尾竹的样貌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又是怎样的美丽的画面,这样,同学们体会到了这所学校是多么美丽,读起来也就美美的。同学们也找到了"大家穿戴不一样,语言不一样,都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学校有少数民族,但不能称为民族小学,因为学校大多数同学都是汉族的,我们穿同样的衣服,说的都是普通话,这和民族小学是不一样的。他们也找到了"上课了,不一样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我们是在不一样的教室学习,他们却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可见他们人数很少,这也是一个不一样之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很团结,他们虽然穿戴不一样,语言不

  一样,他们却成了好朋友,他们还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团结。同学们还找到了其他不一样之处: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外面只有轰鸣的汽车马达声,他们读书时却有小鸟,蝴蝶和猴子在旁边好奇地听着;下课了,他们跳孔雀舞,做游戏,能够把小鸟,松鼠和山狸都吸引过来,我们不跳孔雀舞,也没有小动物能被吸引过来,透过比较不一样,我们羡慕他们的无忧无虑,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在寻找民族小学和我们学校的不一样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民族小学的特点:美丽,团结和快乐,充满对这所学校的向往之情。因为感受深刻,朗读时,也就自然做到了感情丰沛。这样,抓一个问题,将课文学透,学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二):

  《我们的民族小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我去领会,自我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我感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在第一课时,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用心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这一课中我的教学设计比较贴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三):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述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一样:穿戴不一样,语言不一样,民族风情不一样。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能够透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我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必须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东西。之后让学生结合自我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我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我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搞笑。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个性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能够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我的学校用自我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讲,讲自我喜欢的,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四):

  课文透过描述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一样的民族,穿戴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民族小学的特殊之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小动物们的到来感到很新奇,在课堂上大家都用心表达自我的观点,认为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是十分令人怀念的,在那里读书也是十分幸福的。

  在读书中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情感基调,课文读得有感情,学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这更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一样的家庭,来自不一样的民族,但都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紧密地团结在五星红旗下。学校的美丽和团结既是作者所要赞美的资料,也是引起自豪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五):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十分重视培养的一种潜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潜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透过朗读构成必须的语感一向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资料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情绪去学校的?我们就应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资料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资料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立刻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此刻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立刻提议:“你能用此刻的情绪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之后,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能够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述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

  文章的意境外,还能够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六):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透过描述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本课我认为就应作如下拓展:

  1、丰富知识。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每个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这样能够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增长学生的见识。

  2、进行写作训练。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叙述顺序很清晰,是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这样的顺序写的。这篇课文是模仿写作的好课例。而且我们的学校在暑假里刚刚整修过,焕然一新,学生到校以后仿佛来到了一个新学校一样,正是让他们拿起笔描绘自我的学校的好契机。所以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七):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这是我到新学校上的第一篇课文。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拿出我的看家本领,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利用新学校新设备,在电视上投影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我让孩子们找找民族小学与我们在读的小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读读找找。用“这是一所()的小学。”的句式来展开教学。有学生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小学,从“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一样,语言不一样,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上课了,不一样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等语句中能够体会到。有学生说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从“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等句子中体会到的。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从“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中读懂的。

  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课文中为什么要写到小动物,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用心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吸引了许多小动物”……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贴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还需细心斟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八):

  这是我到新学校上的第一篇课文。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拿出我的看家本领,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利用新学校新设备,在电视上投影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我让孩子们找找民族小学与我们在读的小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读读找找。用“这是一所()的小学。”的句式来展开教学。有学生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小学,从“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一样,语言不一样,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上课了,不一样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等语句中能够体会到。有学生说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从“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等句子中体会到的。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从“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中读懂的。

  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课文中为什么要写到小动物,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用心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吸引了许多小动物”……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贴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还需细心斟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总结归纳精选(1):

  草果的基本说

  草果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草果多年生草本,生于沟边林下,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地区,果实成熟呈红褐色时采收,晒干或烘干,或用沸水烫2至3分钟后,再晒干或烘干。草果最早史载于明代,我国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食用量大于药用量。

  草果出自《品汇精要》:草果,生广南及海南。形如橄榄,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缩砂仁而大。又云南出者,名云南草果,其形差小耳。植株高2-2。5m,全株有辛辣气味。茎基部膨大,直径达6cm。叶2列,11-14枚,无叶柄,或上部叶有短柄。计生标语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味辛,性温,无毒。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主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是很多中成药的配方,如透骨搜风丸、益肾丸、开郁舒肝丸、宽胸利膈丸、洁白丸等。

  草果的营养价值

  草果的香辛成粉主要为挥发油中的反-S-烯醛(Trans-s-undecenal)。此外尚内含香叶醇(Geraniol)和草果酮(Tsaokone)等成分。唱红歌的意义

  草果的选购

  草果果实呈椭圆形,长2至4。5厘米,直径1至2。5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具3钝棱及明显的纵沟及棱线,先端有圆形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皮坚韧,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7至24粒,多集结成团,黄棕色或红棕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草果的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4~7。5克;或入丸、散。

  总结归纳精选(2):

  草果

  【异名】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草果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

  【植物形态】草果多年生草本,丛生,高达2。5米。

  根茎横走,粗壮有节,直径约2。5厘米。

  茎圆柱状,直立或稍倾斜。

  叶2列;具短柄或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约55厘米,宽达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边缘干膜质,叶两面均光滑无毛;叶鞘开放,包茎,叶舌长0。8~1。2厘米。

  穗状花序从根茎生出,长约13匣米,直径约5厘米。

  蒴果密集,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5厘米,直径约2厘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呈短圆状突起,熟时红色,外表面呈不规则的纵皱纹,小果梗长2~5毫米,基部具宿存苞片。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

  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采集】10~11月果实开始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椭圃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

  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

  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著纵沟及棱线。

  果皮有韧性,易纵向撕裂。

  子房3室,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

  种子四至多面形,长宽均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

  质坚硬,破开后,内为灰白色。

  气微弱,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

  以个大、饱满,表面红棕色者为佳。

  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挥发油等。

  【炮制】草果仁:拣净杂质,置锅内文火炒至外壳焦黄色并微鼓起,取出稍凉,碾去壳,过筛取仁。

  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姜汁与水少许,拌匀,微炒,取出,放凉。

  (每草果仁100斤,用鲜姜10斤取汁)《本草从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性味】辛,温。

  ①《饮膳正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温,涩,无毒。

  ③《本草从新》:辛,热。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草果的功效】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①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

  兼辟瘴解瘟。

  ②《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③《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④《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宜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阳,老弱虚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温热,皆不当用。

  ③《本草备要》:忌铁。

  宜:脘腹冷痛、食积不化,或饮食不香、呕吐反胃者宜食。

  忌:气虚或血虚的体弱者切勿多食,以免耗伤正气;阴虚火旺者也不可服,防其温燥伤阴。

  【药方选录】

  ①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书》草果饮)

  ②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清脾汤)

  ③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果附汤)

  ④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⑤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⑥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瘟疫论》达原饮)

  【名家论述】

  ①《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②《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③《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已,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总结归纳精选(3):

  草果的功效与作用

  草果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①草果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

  兼辟瘴解瘟。

  ②草果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③草果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④草果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作用

  本品所含的a-和β-蒎烯有镇咳祛痰作用。1,8-桉油素有镇痛、解热、平喘等作用。

  2。抗炎、抗菌作用

  B-蒎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香叶醇有抗细菌和真菌作用,对发须癣菌和奥杜安氏小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39mg/ml。

  3。其它作用

  小剂量香叶醇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大鼠口服香叶醇能抑制胃肠户外,小量口服有轻度利尿作用。香叶醇还有驱豚鼠蛔虫作用。

  常用偏方

  ①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书》草果饮)

  ②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济生方》清脾汤)

  ③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果附汤)

  ④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⑤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⑥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瘟疫论》达原饮)

  食用方法

  草果饮

  组成: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热服,二滓并煎服,当发日连进三服。

  主治:脾寒疟疾。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草果散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浸,炒黄)2两、肉豆蔻1个(面煨)、草豆蔻1个(煨)。

  主治:妊娠脏气本虚,宿夹风冷,脾胃久弱,脏腑虚滑,脐腹(疒丂)痛,日夜无度。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热服。

  来源:《妇人良方》卷十五。

  草果清炖牛肉

  材料:牛肉、姜、草果。

  做法:

  1、牛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用清水浸泡半天,去除血水,中间换水几次;

  2、生姜切片,草果拍碎备用;

  3、牛肉凉水下锅,大火煮沸,煮出血水;

  4、倒出,用热水冲洗净牛肉,重新入锅;

  5、添加没过的开水和姜、草果,大火煮开;

  6、撇净浮沫,转小火炖煮;

  7、至筷子能够简单插入牛肉,添加适量的盐,继续小火炖半小时;

  8、能够直接切片食用,也可和其他蔬菜搭配制作其他菜肴。

  功效:防治胃寒呕吐、促进消化、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

  按语:牛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冬天吃牛羊肉,能够缓解这些症状,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

  草果牛肉汤

  材料:草果6克,牛肉200克。

  做法:每次用草果6克,牛肉200克,切成小块,水适量,煮汤,加盐和调料食牛肉喝汤。

  功效:对肝病手足心凉,胃寒,饮食停滞,上腹胀满者有祛寒除湿,消食止痛的食疗作用,但胃热便结者不宜服用。

  主治:治胃痛、肝病伴虚寒性胃痛。

  草果羊肉汤

  材料:豌豆80克、草果5克、羊肉500克、青萝卜200克、姜、香菜、盐、醋、胡椒粉各适量。

  制法:

  1、把青萝卜、羊肉洗净,切成小丁,豌豆洗净,姜剁成细末。

  2、将萝卜丁、草果、羊肉丁、豌豆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加姜末炖约l小时至肉熟烂,加入盐、醋、香菜末和胡椒粉调味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益脾暖胃。适用于脘腹受寒、消化不良、腹胀肠鸣等症。

  草果茵陈汤

  组成:草果1钱、茵陈3钱、茯苓皮3钱、厚朴2钱、广皮1钱5分、猪苓2钱、大腹皮2钱、泽泻1钱5分。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

  论述: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放以草果为君;茵陈推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厚朴,共成泻痞之功;猪苓、泽泻以导湿外出也。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下一篇:关于读书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