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江的名人

  阅读精选(1):

  江姓来源

  1、出自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伯益的后代。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3、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湾。

  4、鲁姓一支改江姓。

  二、江姓分布

  当代江姓的人口已330余万,为全国第79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江姓人口由40万增到330多万,增长了9倍多,江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江西、安徽四省区,大约占江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33%。广西为当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总人口的23%。全国构成了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江姓,以北碜淫缝懿分布局面。

  在近600年期间,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国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必须的回迁,但向西南和南部地区的移动十分强劲。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证明:江姓是两广地区为较常见的。

  在桂粤、赣闽台、皖浙南部、湖南南段、湖北东端、贵州南部、云南东部,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7%以上,在中心地区的比例可高达2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23%,居住了大约553%的江姓人群。

  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中部、上海、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四川东南、重庆大部、云南中部、贵州北部,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8%一o57%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74%,居住了大约25%的江姓人群。2012年江氏人口统计:356339594人,每1000人中大约有江姓人口:356人。

  阅读精选(2):

  历史上姓江的名人:

  江斅(452-495)南朝宋齐间士族贵戚。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宋文帝外孙,孝武帝女婿,历宋、齐两朝,任中书郎、豫章内史、侍中、都官尚书等职。为当时士族名流。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

  江参,[宋]字贯道,江南人,一作衢(今浙江衢县)人。曾被召至临安,有旨馆于府治。山水师董源、巨然,而豪放过之。常居霅川,深得湖天平远旷荡之景。或谓巨然师董源短笔芝麻皴,参则师巨然泥裹拔钉皴。有泉石图五幅传于代。

  江永(1681年~1762年)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字慎修,又字慎斋,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人。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江湜(shí)(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

  江之兰,清初医家。字含徵,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平欠详。尝著有《医津一筏》,或称《医津筏》一卷,另有《内经释要》一卷,刊行于世。

  江忠源,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举人。1844年,在籍办团练,灌输忠孝礼义,教兵法技勇。

  江庸(1878~1960年),字翊云,晚号澹翁,福建长汀人,出生在四川。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

  江泽涵是我国代数拓扑学的开拓者。他在代数拓扑学发展的早期就开始从事研究。那时,虽然莫尔斯理论等重要结果已经出现,但许多重要而搞笑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拓扑学在分析学中的应用也有待深入。江泽涵研究了代数拓扑学的许多重要课题,在莫尔斯临界点理论、复迭空间、纤维丛以及不动点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阅读精选(3):

  姓江的男明星:

  江国宾

  江国宾,1967年11月09日出生,中国台湾男演员。2002年凭借出演电视剧「天地有情」中的林文唐一角而名声大噪,2007年央视引进该剧让江国宾打开内地知名度并获封号“文唐”。

  江涛

  江涛(1967年10月26日——),中国流行男歌手,中国武警文工团独唱演员。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明星班导师,出生在山东青岛。凭借其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家喻户晓。

  其它姓江的男明星:

  江志强、江草、江约诚、江汉、江澄、江华、江显扬、江平、江道海、江毅等等。

  阅读精选(4):

  姓江的女明星:

  江疏影

  江疏影,1986年9月1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04级表演系,于2009年赴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留学,主修传媒经济学,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

  2005年出演首部电视剧《飞花如蝶》。2013年在大银幕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饰演校园女神“阮莞”,凭借此片获得第五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八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奖。]2014年在都市时尚情感剧《一仆二主》饰演绿茶女神“顾菁菁”。

  江铠同

  江铠同(Kiton),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新生代女演员。

  2009年参演《夜玫瑰》。2010年参演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饰演主角"小宝"。2011年,因在被称为中国版《蓝色生死恋》的《一不留意爱上你》中饰演“蓝晴晴”[2]开始被关注,被称为“湘女郎”。

  2012年在《又见白娘子》、《风华正茂》、《另一种灿烂生活》、《赏金猎人》中塑造了“火麒麟”、“杨开慧”、“兰轩儿”、“洛琴心[3]”的人物荧幕形象,人气迅速飙升。2013年江铠同还在改编于郭敬明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小时代之折纸时代》中,饰演“顾里”一角;在电视剧《爱闪亮》中,饰演单亲妈妈“甄珠”。在《等待绽放》中,和张翰合作出演,出演主角女主角“孟妮”。12月20日江铠同荣获乐视盛典“年度突破女演员奖”。2014年在湖南品的互动栏目电视剧《女王驾到》中出演第二单元《闪爱女王》中的女一号,艾琴。新剧《欢乐无双》正在拍中。

  江美琪

  江美琪,1980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县的客家人,歌手,创作人。

  1998年参加MTV台举办的《新声卡位战》位列第4名,经姚谦引荐签约台湾维京音乐。1999年首发专辑《我爱王菲》即入围第11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同年发行专辑《第二眼美女》。2002年发行《再一次也好》,凭借其中歌曲《东京铁塔的幸福》入围第10届新加坡金曲奖最佳演绎女歌手。2004年获蔡琴邀请参演歌舞剧《跑路天使》并独唱插曲《我心似海洋》。2005年发行专辑《恋人心中有一首诗》,连续登上“CCTV中国唱片销量排行榜”。2006年加盟“种子音乐”,9月发行专辑《爱哭鬼》,首次展现词曲创作的才华,其中歌曲《对你有感觉》获颁新城劲爆国语歌曲,同年主办出道以来首场大型个人演唱会——E’SD江美琪台南“十全十美”演唱会[]。2010年签约“星娱音乐”。2012年4月发行个人首张创作专辑《房间》。至2013年底,已累计发行16张专辑,专辑中多首歌曲被选为电视剧和电影主题曲。

  江若琳

  江若琳(Elanne),1987年9月30日生于中国香港,歌手、演员。

  2005年,江若琳获寰宇老板娘赏识而签约成为寰宇旗下艺人,同年接拍首部电影《17岁的夏天》及电视剧《伙头智多星》和《阿有正传》。2007年,推出首张个人EP《Innocent》。2009年,参演TVB电视剧《学警狙击》[1];2010年1月15日,江若琳在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举行个人演唱会。2011年1月,江若琳签约唱片公司鸟人艺术,发行国语专辑《江若琳Elannekwong》。2012年,参演电影《高举爱》提名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2014年1月,参演的时装剧《爱闪亮》播出

  江语晨

  2006年拍摄第一支广告“茶里王”。2007年在周杰伦《最长的电影》MV中出演女主角,并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演唱插曲《晴天娃娃》。

  2008年11月14日发行首张个人专辑《晴天娃娃》。2010年9月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恋习》。2012年11月参演由张博昱导演的“胜女”系列第二部《胜女的时代》;12月参演电视剧《抓紧时间爱》,饰演万惠。2013年10月参演感情电影《转身遇到她》,饰演贝贝。

  江映蓉

  江映蓉,华语女歌手,1988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2009年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冠军。2009年第七届劲爆榜音乐盛典中国内地最佳新人奖,2010年《练习题》荣获2010年度“雪碧”中国内地原创音乐流行榜“最佳优秀新人奖”。

  其它姓江的女明星:

  江欣燕、江希文、江华、江青、江一燕、江珊等等。


女娲造人的故事

  阅读精选版本(1):

  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先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立刻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她感到好高兴。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之后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寂寞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先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向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

  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阅读精选版本(2):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却单单没有人类。这世界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明白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70次。有一天,女娲走在这片苍莽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就应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变得富有生气。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她一时也想不出来。

  她一向走呀走呀,走得有些疲倦了,于是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皱皱眉头,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皱眉头。她猛然醒悟了,这天地之间不就是少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吗?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这个世界呢?

  这样想着,她顺手从池边抓起一团黄泥,搀和了水,在手里揉捏着,揉捏成了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奇迹出现了,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立刻就拥有了生命,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之后就是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对于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她给她创造的这可爱的小东西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更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于自己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欢呼跳跃,嘴里总是喊着:“妈妈!妈妈!”这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和寂寞了。

  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她一向忙碌着,直到晚霞布满了天空,星星和月亮照耀着大地。夜深了,她只能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她的工作。

  她一心想用这些灵敏的小生物来充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靠她一个人捏泥人,速度太慢,而她也已经忙碌得有些疲倦了。得想出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想了好久,她最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泥潭里,将水搅浑成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没有两样。“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许多新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思考着:人类终究是要死亡的,怎样才能让人类长久地生活在大地上呢,难道要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

  之后她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结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职责。这样,人类的种子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在增多。

  女娲造人的故事版本(3):

  神话: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

  女娲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处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中华人民心目中的神,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你明白多少?我们先来看看补天,为什么要补天?自然是天破了,可天怎样就破了呢?

  传说是这样的,伏羲死后,水神共工妄图成为第二代领导人,但是这事好像得和广大人民商量商量,问一问人民群众到底答不答应,但共工显然是忘记这样做了,结果天子没有做成,反倒迎来了火神祝融的讨伐,一番水火相斗,水居然灭不了火,最终水神共工吃了败仗,恼羞成怒,打但是对手就怪不周山绊了他的脚,仗着练了几年铁头功,一下子就用头把作为撑天柱的不周山给磕趴下了,天于是就这样破了一个大窟窿。按照这样的传说,那当时破天的原因就是人祸了,然而此刻却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的专家虽然测不出汶川地震,但对当时破天的原因却测得很准,他们根据古书上“火炼炎而不灭”的记载推断,这就应是大规模的彗星陨石雨撞击爆炸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而“水浩洋而不息”是因为有些彗星的成分主要是陨冰,是陨冰融化后构成超多的水在地表泛滥成灾。

  虽然此类彗星撞地球的故事并非无稽之谈,但照以上所说,那些彗星的体积该和南极的整个冰川相当了吧,中国专家的此番高论,足以证明那些污蔑中国人缺乏想象力的说法是何等的不值一驳。但是既然证明是天灾,那么一切就都好办,因为如今咱们中华民族对于天灾的态度是只怨天,不尤人。就像汶川地震,怪就只能怪地震的强度太大了,而不能怪房屋的质量太差了;就像即使是饿死了人,那也是三年自然发飙造成的灾害,怪不到人的头上去;更何况“人定胜天”,天灾一来,是坏事也是好事,但归根结底还是好事。因为天灾越多,就越能增强人的凝聚力,天灾越多,能够团结的人也就越多,力量也就越大;万一天灾来得少了,就就应把人祸也证明成天灾,这样就会有足够多的天灾把我们团结成一个钢铁的整体,直到最终实现“多难兴邦”的民族伟大复兴。可唯一遗憾的是,我们的民族还有一个不肖子孙,那就是台湾,由于离开祖国久了,长时间缺少祖国妈妈的管教,在对天灾的认识上,不仅仅丧失了“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而且还一副小家子气的德性,不会怨天,只会尤人,“88风灾”,明明是老天爷瞎抽风,却偏偏要去整人,最终刘兆玄头上的那顶大大的行政院院长的顶戴花翎就此随风飘零。

  而无论天灾人祸,这破了的天总归还是要补的,于是女娲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填进天窟窿,天就这样被补好了。古书的记载就是这样,好像过于简单,但如果我们也学习一下专家们的想象力,或许就能够对当时的实际状况作稍微详细一点的描述。我们试想,当时要战胜这样大的一场灾难,女娲肯定不会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就应会带领着一大群人,几个随从簇拥在她周围,她站在高处,望着无情的滔滔洪水,坚定洪亮的声音响彻天宇:“必须要严防死守。”洪水于是灰溜溜地退却了;而应对炎炎烈火之时,女娲的珠泪在眼眶里打转,语气开始变得语重心长:“是人民养活了你们,你们看着办。”于是原本神气活现的火苗最后也感到了羞愧,便静悄悄地熄灭了。就这样,一场浩大的补天工程至此胜利完成了。

  再来看女娲造人,为什么要造人呢?原因是这样的,据说那盘古上帝开辟好天地之后,由于不注重保养身体,结果还没等到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就光荣地挂掉了,而且死后还连皮带骨,连血带肉地全化成了世间万物,于是就便宜了他身上的那些寄生虫,一个个都变成万千生灵来主宰着这个世界。所以说,世道就是如此,别总以为只要是谁创造了一切谁就能主宰一切,如果真是这样,那印钞厂的工人还不全乐疯了,就像中国的上帝盘古,虽然是他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他身上的寄生虫。由此看来,盘古上帝还是蛮看得开,早死早托生,死前一声长叹:“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于是眼不见心不烦,不必再看到身后的那场大洪水,把他花了一万八千年心血创造的一切几乎尽数泡汤:天也漏了,地也塌了,动物全被淹死,人就只剩两个——女娲和她的哥哥伏羲。巧合的是西方《圣经》里也说有过这么一场大洪水,把全世界淹得只剩下诺亚夫妻两个,好在他们夫妻还有一艘方舟,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可俺们中华民族就惨了,大洪水让整个世界只剩下两个活物,虽是一男一女,却是一对兄妹,但为了延续人类这个神圣事业,兄妹俩到此也不管什么近亲结婚和兄妹乱伦,凑巴在一块就开启了伟大的造人工程。

  或许是神仙对基因的掌控不同于凡人,亚当以前就已经证明,虽然整天和自己的肋骨变成的女人在一齐嘿咻嘿咻,但他们的老外子孙也没有因此个个就成为了白痴。但是女娲在造人之前还得先造动物,因为这是惯例,从前西方上帝耶和华就这样干过,道理很简单,就像此刻的药物试验,总是要先在动物身上试用透过后才能作用于人体。女娲于是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总的来说,好像是在六天时间里创造了六种家畜。而按照常理,家畜的起源一般来自于驯养,所以估计女娲在这六天里担任驯兽师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咱们民族历来都是搞不清创造和驯养到底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有时当妓女亲热地称呼老鸨为“妈咪”时,这些老鸨们的脸上竟然也能漾起慈祥的笑容,但我们伟大的党就应例外,虽然人民不是她生的,但她被称为妈妈的原因绝对是由于创造了新中国而非是驯养了新中国。

  于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对亲兄妹来到了昆仑山,以便向上天取得由兄妹成为夫妻所务必的合法手续。他们对着天上的烟云请示说:“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烟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烟云散了吧。”天上的烟云立即知趣地合了起来,仿佛上天正庄严地对他们说道:“都到这份上了,还客气个啥,赶紧服从组织分配吧。”因此按现代的观点来看,上天在昆仑山上的确是给伏羲兄妹颁发过合法的结婚证的。至于他们结婚后到底生了几个孩子,此刻已经无从查证,估计不会多到哪去,因为咱们并没有听说上天曾颁发给女娲“光荣妈妈”的称号。女娲为了尽快地多生多育,实现“人多力量大”的目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女娲深知按正常的交合、怀胎、生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于是采用了抟捏黄土造人的方法。但即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无奈之下,女娲首创偷工减料之法,用绳子蘸上泥浆甩出了一大批豆腐渣工程。如今,此法经过她的后人继承发扬,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其技艺早已达登峰造极的水平。而黄土经过女娲两种造人方法后,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女娲亲手抟捏黄土造的人就成了如今高贵的精英,而用绳沾泥浆甩出来的人就成了低贱的草民。

  至此,女娲补天造人的赫赫功业最后完成。作为已故天子伏羲的妻子,她收拾了战后的残局,这场共工和祝融之间的战争打得天蹋山崩,当然也有人相信这场灾难是由彗星撞地球产生的,但不管怎样,这场灾难的破坏力肯定是巨大的,最后总之是女娲出面抚平了灾后的创伤,鄙人认为,这才是女娲补天的真正含义;而所谓的造人,自然不会真的象神话里传说那样捏泥人甩绳子玩泥浆,这些只能算是小女孩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水平再高,也超但是天津泥人张去。真实的状况就应是由于灾后或战后人口锐减,所以女娲采取了必须的措施,创造出有利条件,或言传经验,或以身作则,或上级介绍,或组织分配,以鼓励男女,多做那事,尽最大可能提高生育率,生养出更多的革命接班人,女娲也因此又被传为婚姻女神,而女娲造人的好处也就在于此。女娲凭着这两样功劳,最后最后以天子之妻的身份登上了天子之位。按理说,女娲的故事到此圆满结束,但为什么中国人必须要强调女娲和伏羲的兄妹关系而不顾及她们涉及兄妹乱伦的名声呢?


压岁钱的意义

  阅读精选(1):

  压岁钱,中国习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忙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阅读精选(2):

  压岁钱有什么来历好处

  给压岁钱是我国春节习俗的一部分,相传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得到压岁钱的晚辈、长辈就能度过平平安安的新一年。那么压岁钱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压岁钱始于宋代 

  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庆贺,热闹非凡。据史籍《桯史》中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名叫南陔,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却不慎被歹人掠走,准备勒索一笔钱财。途中,带着南陔的歹人巧遇朝廷里的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南陔得以随车入宫,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扬了出来,并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称为“压岁钱”。 

  之后,全国的百姓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时间长了,春节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就成为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清嘉录》中说:“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压岁钱”原为给孩子们压惊,是为了使孩子们免受惊吓,用来安慰孩子们,只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好处已由压惊转化为春节时期的完美祝福了。这种习俗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沿用至今。

  宋朝压岁钱按年龄给 

  宋朝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更不忌讳奇数,因为他们是按小孩的年龄来发的。小明今年虚岁10岁,发给他一个10元的红包;小芳今年虚岁11岁,发给她一个11元的红包。年龄不全是偶数,压岁钱自然也不全是偶数。

  北宋高僧道原编写的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则典故: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著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

  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女居士进庙拜香,为众僧发放压岁钱。一个和尚大言不惭地说:“女施主,我是圣僧,你要多发给我一份!”女居士问他:“您这位圣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

  和尚为什么要张口结舌呢?因为当时的压岁钱一向是按照年龄来发的,即便是圣僧也不例外。他想让人家多给他一份压岁钱,人家自然要问他的年龄是不是要比别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龄上撒谎,只好默默无言了。 

  这则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年龄决定了压岁钱的多少——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将压岁钱叫做“随年钱”的关键原因。 

  在宋朝,铜钱的购买力并不算高。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一文铜钱的购买力就相当于此刻的五毛钱。一个十岁的孩子去拜年,人家给他十文压岁钱,折合人民币才五块钱,所以说跟此刻相比,宋朝小朋友的压岁钱实在是有点儿少。但是宋朝还有一种压岁钱是跟年龄无关的,那就是宋朝后妃为皇子挂在床头上以镇压邪祟的那串压岁钱。据《武林旧事》描述,这串压岁钱乃“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也就是将一百二十枚金币串在一齐,串成沉甸甸的一大串,祝福皇子福寿绵长,整整活到一百二十岁。 

  陆游小时候去亲戚家里拜年,就得到过这样的压岁钱。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陆游又不是皇子皇孙,他怎样可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呢?”原因很简单,陆游虽非皇亲国戚,但他能跟皇亲国戚攀上亲戚——陆游的姨妈嫁给了吴越国王的曾孙,而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秦国公主嫁给了吴越国王的孙子,这样一来,陆游的姨妈就成了秦国公主的儿媳,而陆游去给姨妈拜年的时候,自然也要给公主拜一拜年。 

  陆游六岁那一年,过年的时候,去姨妈家里走亲戚,见到了他姨妈的婆婆,也就是这位秦国公主。公主一瞧,这小孩虎头虎脑很可爱,就跟陆游聊天,陆游问一答十,反应敏捷,还给老太太磕头。老太太高兴坏了,给陆游发红包。发的什么红包呢?“饼茶一銙,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饼茶就是小茶砖,銙就是皮带扣,饼茶一銙,就是像皮带扣那么大的一块小茶砖。个头很小,但那但是贡茶,是皇帝送给老公主的礼物,老公主又把它送给了陆游;“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自然是一百二十枚小金币串成一大串,挂到陆游的脖子里,给陆游当压岁钱。

  阅读精选(3):

  压岁钱的由来?压岁的含义是什么?

  大年除夕的晚上,很多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为什么会得到压岁钱呢?那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向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相关阅读】

  起源传说

  压岁(压祟)

  压岁钱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向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先,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忙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能够多活几年。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古代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能够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那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压岁钱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历史演变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那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好处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代替立春日,称为春节。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压岁钱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但是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性质改变

  早期来说,压岁钱并不是给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象征性的东西,是期望起到震慑性的作用。但之后,人们逐渐把压岁钱实用性的好处给强化了,因此就变成了给真正的货币。

  随着长辈在过年时包一块大洋给子女的情形出现,压岁钱的好处才发生重大改变。从此,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压岁钱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在现代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被父母拿去,或存进银行,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资料。

  2014年春节,一份调查显示,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2014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比2013年上涨了5%。其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共有18个孩子,一共收到了1041万元,平均约为5783元,高于压岁钱平均水平。

  “压岁钱”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寡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就应及时纠正的。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包含着特殊的心意,应回归压岁钱的本质。很多孩子也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做重要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

  专家推荐

  压岁钱怎样帮孩子管理好压岁钱同时以此作为培养其财商的好机会呢?财商教育专家推荐:第一,能够共同将压岁钱存为“压岁钱基金”,成立账户,孩子家长共同监管,一人拿卡,一人拿密码。第二,能够共同签署一份使用合同,父母做甲方,儿女是乙方,限定只有透过劳动才能换取基金中的必须限额。在家庭缺钱的状况下,鼓励孩子用压岁钱支付自己的务必支出,例如学费,生活支出。在家庭不缺钱的状况下,告诉孩子这笔钱是亲友祝福你健康,健康则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以及“财务健康”等。[1]

  各国习俗

  春节发红包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年关将近,在各国的唐人街,印有汉字新年祝福语的红色信封几乎都是火热销售,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将红包习俗带到了世界各地。

  美国:2至20美元(约合12至125元人民币)

  与国内状况相比,美国华人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很少。

  6岁的伊森每年得到的压岁钱总共也就100美元左右,而且除了父母给的20美元是个“大数”,来自亲友的多数在1美元至5美元之间,只是偶尔有一两个10美元的。伊森认识的其他华人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也都差不多。

  在绝大多数华人家庭,给孩子压岁钱不会使家长感到压力。梅一家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已近20年。每年春节前一周左右,梅会到银行换些崭新的1美元、5美元和10美元的新钞票,包好几十个红包,准备在过年时给自己的孩子和亲朋好友的孩子。送给关系个性好的亲友孩子的红包,通常是10美元,关系一般的是2至5美元。有时他们会包一些1美元的小红包,发给共事的“老外”,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新年的快乐。

  新加坡:5至20新元(约合23至90元人民币)

  新加坡华人也有过年发红包的传统。每当春节临近,他们会到附近银行换取价值5新元到20新元不等的新钞,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间,装入印有图案及写有吉祥祝愿词的红包之中,再送给自己的儿孙或其他前来拜年的孩子,压岁钱从5新元、10新元到20新元不等,主要是求个吉利,不会有“拿不出手”的感觉。

  韩国:红包是白的1万至5万韩币(约合55至280元人民币)

  韩国人管压岁钱叫岁拜钱,一般只给到孩子高中毕业之前。至于数额,以前最流行的是蓝黄绿的划分,小学生是蓝色的1000元,中学生是黄色的5000元,高中生是绿色的1万元。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上升,压岁钱也涨了很多。一般家庭会给孩子1万到5万韩币不等的现金。春节大家坐在一齐,按照年龄大小轮流行大礼,一般年纪大的孩子会拿到更多的压岁钱。

  韩国人给压岁钱通常是直接给钱,不用信封,用的话也是白色信封。这恐怕是与中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韩国人看来,白色象征纯洁干净,结婚随份子时,人们也是将韩币放入白信封中送出。

  朝鲜:1000至5000朝币(约合08至4元人民币)

  朝鲜大多不会用红包,而是直接将压岁钱递到孩子手里。压岁钱的多少一般根据孩子年龄大小有所不同,大一点的小孩通常给5000朝币(约合4元人民币),年龄小的孩子给1000至2000朝币(08到16元人民币)。

  泰国:红包须“双数”

  泰国华人家庭一般都保留着给红包的习俗,数额通常在2000泰铢到1万泰铢(约合380到1900元人民币)不等,最低不少于200泰铢(约合38元人民币)。但不论多少钱,钱数务必是双数。

  越南红包重“币号”

  在越南,过年给孩子和老人的红包在北部地区称为“贺岁”,在南部地区称为“利是”。此刻的越南人会往红包里放越南盾纸币,也有放美元的,一般是两美元纸币。红包里的钱数依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从几千越南盾到百万越南盾(几元至300元人民币左右),甚至更多。

  一些越南人很注意纸币上的币号,比如“6、8、9”等数字在越南语中因谐音与顺利、发财、永久等祝愿联系在一齐,成为越南人推崇的幸运数,有的人包红包时会特意挑选币号里有对方生日的钱币。

  红包也要送父母

  新春佳节,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古已有之。但是如今,一些有潜力的晚辈也不忘行孝心,过年给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上一个红包。

  虽然新加坡人给小朋友的压岁钱从2新元到20新元不等,但给父母的红包一般要厚一些。新加坡大华银行有一项调查,新加坡人今年打算给父母每个人的红包平均是209新元,给岳父母或公婆的则是174新元。

  据印尼老华人江宗鹏介绍,印尼华人子女如果结婚有了工作,过年期间要给父母包红包,但是并非所有年轻人都这样做,而且红包大小也是取决于经济状况。

  在韩国,一些新工作的大学生会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孝敬父母。

上一篇:姓武的名人
下一篇:姓陆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