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问题: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答案:圆周率是祖冲之发明的。

  解析: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圆周率的不足近似值是3.1415926,过剩近似值是3.1415927,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透过现代计算验证,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3.1415926到3.1415927,务必求出圆内接12288边形的边长和24576边形的面积。这样求出的圆周率才能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我国古代是用算筹计算的,因此,对9位数做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还要适当选取有效数字,保证准确的误差范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计算工作,显然只有掌握纯熟的理论和技巧,具备踏踏实实、一丝不荀的研究精神,才能取得这样杰出的成就。祖冲之圆周率的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用这两个近似值计算,能够满足必须精度的要求,并且十分简便,这在当时世界上十分先进,标志着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数学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放射着异彩。直到1000年以后,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在《算术之钥》、法国数学家维叶特于1540年至1603年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

  按照当时计算都用分数的习惯,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的圆周率。一个是355/113,这一个数比较精密,所以祖冲之称它为“密率”。另一个是22/7,这一个数比较粗疏,所以祖冲之称它为“约率”。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在欧洲,直到1573年德国数学家鄂图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得出同样结果。因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推荐把355/113这个圆周率数值称为“祖率”,来纪念这位中国的大数学家。

  圆周率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科学不很发达的古代,计算圆周率是一件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因此,圆周率的理论和计算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5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应用刘徽创立的割圆木,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取得了极其光辉的成就。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能够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个性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状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能够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就应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忙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以前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相关阅读:

  古今中外,许多人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与计算。为了计算出圆周率的越来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数学家为这个神秘的数贡献了无数的时间与心血。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圆周率的世界纪录频频创新。整个十九世纪,能够说是圆周率的手工计算量最大的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圆周率的计算有了突飞猛进。借助于超级计算机,人们已经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亿位精度。

  历史上最马拉松式的计算,其一是德国的鲁道夫,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计算到圆的内接正262边形,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圆周率在德国被称为鲁道夫数;其二是英国的威廉·山克斯,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并将其刻在了墓碑上作为一生的荣誉。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

  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得这么精确,实际好处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圆周率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了。如果用鲁道夫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圆周率值,来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起来的一个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以前的人计算圆周率,是要探究圆周率是否循环小数。自从1761年兰伯特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后,圆周率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

  此刻的人计算圆周率,多数是为了验证计算机的计算潜力,还有,就是为了兴趣。


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

  题目:

  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

  A.坚定的信念

  B.对理想的完美向往

  C.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为理想而献身

  答案:C

  解析:为什么说"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李大钊同志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此刻’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此刻’为渊源。理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对客观事实发展的超前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构筑的未来蓝图,是观念上存在的明天的现实。”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完美的、完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正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比现实更完美,所以,它才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对人们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必须条件下,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经过实践,能够变成此刻的事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艰苦奋斗,用心实践。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追求理想,无非是为了用理想状态去改变现实中那些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不合理的状态,使之更加完善。

  【相关题目】

  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

  A.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B.追求崇高的理想

  C.正确对待挫折

  D.为理想而献身

  答案:A

  【相关阅读】

  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很容易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一时的自责、一时的反思、一时的压力、一时的诱惑等等很多偶然的事情发生,你就有可能为自己建设一个所谓的理想,就应说这是人之常情,有错能改、穷则思变,事物总是在向前发展,人总是要向前看。然而有些时候有些人总是一时的痛快,短暂的清醒,山盟海誓过后是依然的混沌,继续的错误,这是可悲的,他没有能在错误中总结真正的教训,没有能在过去中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

  真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梁,一座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桥。它长得需要你努力向前,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才能到达彼岸,也短得让你一眼就能看见桥所连那边的迷人风景。理想自人的心底萌发,它经过深远的思考,经的起时间的流逝,道路的坎坷,是风雪不断的人生路上长明的指路灯。但理想与现实之桥,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有时它需要你亲手去建造。

  人的一生中不能没有梦想,那样的日子会太乏味,也不能没有理想,那样生活会失去目标。理想与梦想有机地组成了生活之梦,使它不会偏离现实太远,也不会接近现实太多。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总是与现实有些距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天与地就是理想与现实,人生存在的目的,就是寻找那条地平线。

  当一个人只溺于理想而逃避现实时,他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当一个人只活在现实而抛弃理想时,他又没有了蓝天和光明很渴望不再犯同一个错误,渴望不再犯错、渴望成功、渴望属于自己的成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要认真充分的自我分析、自我总结,问题在哪里?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如果把个人的人生比喻成一叶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领航线的灯塔,信念就是是小舟向前奋进的风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大或小,但是否实现,就要看个人努力的多少,处于幸福中的我们总是没有和实际联系在一齐。我们要联系实际,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系在一齐,把想落实到实际当中,把想实此刻生活中,让想和做充分的结合在一齐。

  人生如梦,人们常常这样说,想来,也不无道理。的确,人生是一个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的梦。人生之梦又由千千万万个多种多样的梦组成的。归纳起来这些梦大致能够分为两种,一种叫梦想,另一种叫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区别只在于可行和不切实际。但是往往一些成功的先辈,通常都是从不切实际的幻想,透过一段极其艰难的奋斗,最终成就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理想和空想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前进的驱动力,而后者仅仅只是YY。

  假如有下面2种人给你选,你会选取哪个作为你的助手?

  1。很聪明,有必须潜力,好高骛远,被动处理问题;

  2。潜力一般,谦虚谨慎,对任何事情都肯细究,做事主动。

  2种人其实都不好选,各有利弊,就好像足球,类型1可能是前锋,类型2就是后卫。

  但是有种人我是肯定不会理解的,做什么事情都是吊儿蓝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yiqig.人生感悟)。要培养一个业务上的骨干是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前提是那个人会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并且其自身有良好的自我驱动潜力。

  一个理想是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来实现,而是集合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一齐经过艰苦的奋斗,才会有机会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每个人都会想将来拥有安稳宽裕的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没有付出,当然就没有任何回报。再谈机会,当有这么一群人走到一齐,开始奋斗的时候,那么就会创造出无数的机会,而在这群人周围,有些人认为机会不是给自己的,没有必要去付出什么。其实机会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这个人没有什么理想,只有过奢华生活的空想,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等待天上有那么一天掉一个大馅饼。其实馅饼可能已经掉在身边,只是这样的人根本就看不见。

  谈理想,只能和那些有理想,并且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人谈,否则就是空谈。


宣纸得名于它的

  题目:

  宣纸得名于它的:()。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

  答案:C

  解析:

  宣纸得名于它的产地

  在孔丹发明宣纸的年代,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水平,有些问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实践出真知,造出的宣纸,受到用户欢迎,成为名牌产品。由于宣纸是在宣州府生产的,因地得名,故称之为宣纸。

  宣纸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还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严谨精细,处理条件缓和,胶汁使用得法,捞纸技术娴熟,晒纸手艺高超,从而保证了宣纸的质量。

  严格地说,宣纸从发明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首创当然伟大,继承未必渺小。所以,只要肯勤奋刻苦,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够成为居上的之后者。

  【相关阅读】

  书法小知识——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

  相传东汉蔡伦死后,他的徒弟孔丹,为纪念师傅发明造纸的功德,想制造一种质量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多次试制,总是不成功。之后遍访名山大川后,来到皖南,看到一株倒伏在溪水旁的大树,其皮经过多年的溪水冲刷变成白色,于是便试用此树皮为原料进行造纸,经过多次试制,最后造成此刻的宣纸,此树皮就是一向沿用到此刻的青檀皮。而当时造纸只能捞一张晒一张,费时费力,产量很低,孔丹与助手们为此事苦恼。忽有一天,一名鹤发童颜的老者来到捞纸的槽前,用手中的拐杖在槽中一搅,捞出的纸就能分张了,老者丢下拐杖离去后,人们才发现拐杖是一根杨桃藤,事后,孔丹才想起老者有些像师傅蔡伦。

  宣纸起源于唐代的记载

  有关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的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同时,《旧唐书》中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引灞水、浐河至望春楼下,汇成广运潭。唐玄宗登楼看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为首之船由陕西县尉坐船头,口唱得宝歌,百女和歌,鼓乐齐奏。后面漕船各标郡名,依次前进,船上满载本郡著名特产,如广陵郡船载锦、镜、铜器、海味;豫章郡船载名瓷、酒器、茶具;南海郡船载玳瑁、珍珠、象牙、沉香;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等物。在数百艘漕船中,仅宣城郡一地献奉纸笔,说明当时的宣州纸质地精良,甲于各地。当时泾县、太平、宁国、广德等县均属宣州府所辖,产品均在宣州一地集散,宣纸一名可能由此而来。

  宣纸的得名及历史

  很久以前,相传是蔡伦的徒弟,一位名叫孔丹的造纸工匠,一向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继承师业,为师傅画像。但是,屡次试验都失败了。经过一番筹划,孔丹背起包袱,夹着雨伞,辞别亲人,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周游四方,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以了却心愿。

  有一天,他来到宣州府(现为安徽省泾县境内),踏着泥泞的小路,在蒙蒙的雨丝中,继续向前行走。突然,孔丹觉得眼睛一亮,在灰色的山雾中发现沟边溪水里似乎有一片雪白的东西!他三步并两步地赶过去,弯腰细看:哦,原先是一些树枝掉进山沟里,被常年不断的潺潺溪水浸泡,15天长日久,腐烂变白了。孔丹迟疑了一会儿,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浮起: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水?这是什么地方……

  孔丹决定留居下来,他上山打柴,搭盖草屋,又向周围的樵夫、乡亲们请教。流水似年,一晃三年过去了。孔丹最后弄清楚了这种四季生长的常绿树,名叫青檀。它是当地的特产,别处极少生长。青檀的纤维柔软、细长,个性适合造纸。这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于一般。水质清澈见底,透过怪石鳞峋的山洞,蜿蜒流出,再分成两股而去。一股水适合制浆(之后才明白这股水流含碱);另一股水利于抄纸(之后才了解到那股水流含酸)。这是大自然的巧安排,可谓得天独厚也。

  孔丹和他的朋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利用青檀树皮为原料,精心加工,先在溪水中分散开纤维;然后在水中捞起纤维,交织于竹帘上(剩余的水漏掉),再压榨,烘干,从而制成了质量是上乘的好宣纸。后人赞赏宣纸的32字诀是:纤维纯白、质地柔韧、色泽光洁、纹理细密、润墨清晰、搓折无损、能抗虫害、纸寿千年。

  宣纸得名于它的产地

  实践出真知,造出的宣纸,受到用户欢迎,成为名牌产品。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还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严谨精细,处理条件缓和,胶汁使用得法,捞纸技术娴熟,晒纸手艺高超,从而保证了宣纸的质量。

  严格地说,宣纸从发明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首创当然伟大,继承未必渺小。所以,只要肯勤奋刻苦,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够成为居上的之后者。

上一篇:北极有企鹅吗